第572章 值得一试(2 / 2)

“朱翊钧和张居正推行什么'一条鞭法',分明是要断了我们私盐的财路!”

尹元衡轻抚长须,慢条斯理道。

“朝鲜虽为明朝藩属,但也不能坐视他们独霸东海。”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郑桧。年轻的郑氏继承人挺直腰背,按照父亲的嘱咐朗声道。

“安南郑氏愿出兵十万,助诸位剿灭明朝水师!”

厅内一片哗然。索扎眼中精光一闪,随即鼓掌大笑。

“好!郑检大人果然大手笔!”

他心中却暗自冷笑——郑检那点心思他岂会不知?

什么剿倭,分明是想借机扩张。不过没关系,只要能让明朝无暇变法,这些野心家互相牵制反而更好。

“既然如此,我们今日便立下'首里盟约'!”

索扎站起身,举起酒杯。

“为我们的合作干杯!”

莽应龙拍案而起。

“我缅国将继续攻打明朝的金腾地区,牵制他们西南兵力!”

尹元衡也起身表态。

“朝鲜将派出五十艘战船和一千精锐,扮作海盗加入大村纯忠麾下。”

酒杯相碰,阴谋与野心在琥珀色的液体中荡漾。一场针对明朝的海上围剿,就此拉开序幕。

舟山群岛,葫芦山水寨。

朱翊钧站在海图前,手指沿着海岸线缓缓移动。

他的眉头紧锁,眼中带着思索的光芒。

“大人,台州卫和镇海卫的屯垦进展顺利。”

张居正站在一旁,手中捧着奏折。

“按您的旨意,新开垦的田地三成归军户,七成归皇庄。”

朱翊钧点点头。

“很好。有了这些屯田,我们的军粮供应就更有保障了。”

帐外传来脚步声,俞大猷大步走入,抱拳行礼。

“大人,末将已按您的吩咐,加强了各岛的炮台部署。”

朱翊钧示意俞大猷近前。

“俞将军,我有个想法。”

他指向海图上的舟山群岛。

“倭寇占据这些岛屿已久,我们何不利用群岛地形,设下天罗地网?”

俞大猷眉头微皱。

“大人是想...”

“诱敌深入,一举歼灭!”

朱翊钧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

“上次在金山卫故意放走大村纯忠,就是为了今日。”

俞大猷沉默片刻,摇头道。

“大人,舟山地形复杂,倭寇占据多年,我们对岛上情况了解有限。若贸然出击...”

“俞将军是担心失败?”朱翊钧打断道,语气中带着不悦。

俞大猷单膝跪地。

“末将不敢!只是考虑到琉球方向可能有佛郎机舰队,若我们主力尽出,恐遭三面夹击。”

朱翊钧扶起老将军。

“我明白你的顾虑。但倭寇为何屡剿不尽?就是因为我们总是被动防守,没有打疼他们!”

张居正适时插话。

“俞将军,大人的意思是,与其小打小闹,不如让倭寇集结主力,我们一网打尽。”

俞大猷沉思良久,突然眼前一亮。

他快步走到海图前,指着历港一带。

“大人,若我们佯攻岱山,诱倭寇主力出击...”

海风呼啸,卷起层层浪涛拍打在华亭港的礁石上,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朱翊钧站在港口高处的观海亭内,宽大的官袍被海风吹得猎猎作响,他眯起眼睛,望向远处正在进行海战演习的明军战船。

“大人,铁菩萨的试射结果出来了。”

一名亲兵快步走来,单膝跪地呈上一份文书。

朱翊钧接过文书,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数据,嘴角微微上扬。

“射程又增加了二十丈?不错,看来改良后的火药配比确实有效。”

他转身看向身旁的俞大猷,这位年近五旬的水师将领正紧锁眉头,盯着海面上明显落后于模拟敌船的明军战船。

“俞将军,铁菩萨的威力已毋庸置疑,为何还愁眉不展?”

朱翊钧将文书递给俞大猷。

俞大猷接过文书却未看一眼,只是苦笑道。

“大人,火炮再利,打不中也是枉然。您看我们的船——”他指向海面。

“比倭船慢了至少三成,连高丽船都追不上。”

朱翊钧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果然见到扮演倭寇的快船轻易甩开了明军的追击,灵活地穿梭于浪涛之间。

他眉头渐渐拧紧,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栏杆。

“郑和船队的辉煌已成过往。

“朱翊钧叹息道。

“如今连造船的图纸都找不齐全,工匠更是凋零殆尽。”

俞大猷忽然眼睛一亮。

“大人,末将有个想法——与其坐守葫芦山水寨等倭寇来攻,不如主动出击!”

朱翊钧挑眉。

“哦?说来听听。”

朱翊钧顺着他的手指看去,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然后在这里设伏?”

“正是!”

俞大猷兴奋道。

“鱼龙岛、横档岛、菜花岛三处可设炮台,待倭寇进入伏击圈,我们关门打狗!”

朱翊钧拍案叫绝。

“妙计!倭寇若想南逃,必经小黄蟒和大浦口,我们在这两处布下重兵...”

张居正抚掌笑道。

“如此一来,倭寇插翅难飞!”

三人相视而笑。

俞大猷快步走到亭中的海图前,手指点向岱山岛以西的花鼓山。

“若闽海水师出现在此,倭寇必会出兵拦截。”

他的手指沿着海图移动。

“岱山到舟山之间海域礁屿遍布,若在双合壁扎下水寨,甚至迁移义勇屯垦,便可稳扎稳打,逐步逼近舟山主岛和历港。”

朱翊钧凝视海图,眼中精光闪烁。

“你是要引蛇出洞?”

“正是!”

俞大猷兴奋地解释。

“只要倭寇离开鱼龙山、菜花山一带的水寨,我们提前埋伏在大浦口的战船便可顺风北上。届时倭寇逆风,我军顺风,必能先一步抵达历港!”

朱翊钧沉思片刻,突然问道。

“若倭寇识破此计,按兵不动呢?”

俞大猷早有准备。

“所以先期埋伏的船队不能多,最多十艘。上岸后必须迅速设防,稍有差池便全军覆没。”

他直视朱翊钧。

“此计凶险,但值得一试!”

海风突然变得猛烈,吹得亭檐下的铜铃叮当作响。

朱翊钧的官袍被吹得紧贴在身上,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姿。

他忽然朗声大笑。

“好!哪里有不冒险的事?俞将军尽管放手去做!”

俞大猷正要领命,却听朱翊钧又道。

“不过,击沉倭寇大船,杀伤部分后,便暂且收兵。”

“这...”

俞大猷愕然。

“为何不一鼓作气全歼倭寇?”

朱翊钧嘴角勾起意味深长的笑容。

“这叫'辱寇自重'。”

见俞大猷一脸困惑,朱翊钧解释道。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养寇自重,而是要让盘踞历港的倭寇长期处于失败、穷困、侮辱、绝望、丢丑的境地。”

他的声音渐冷。

“让世人一提起历港,就想到倭寇的狼狈相,让他们成为国际笑话!”

俞大猷倒吸一口凉气,突然觉得眼前这位年轻大臣的手段竟如此老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