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震怒(1 / 2)

“你呀,比老夫当年还狠。也罢,屯垦卫和皇庄的事,明日我召集各部详细计议。”

朱翊钧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发出沉闷的声响。

“大人,下官以为这皇庄万万动不得!”

应天府尹王守义额头渗出细密汗珠。

“八十万亩皇庄,二百年来积攒而成,其中更有先帝赏赐的拓荒生地。若是动了,岂不是...”

“王大人此言差矣。”

松江知府徐阶冷笑一声,将手中账册重重拍在案上。

“下官查过,这八十万亩中,有六成是投献买断却找不到原主的田地。按照《大明律》,无主之田当归官府处置!”

朱翊钧抬手制止了即将爆发的争吵,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他的视线最终落在一直沉默的张居正身上。

“张阁老,你怎么看?”

张居正捋了捋胡须,眼中精光闪烁。

“回大人,下官细算过。四省契奴总数九十万,现有可分配田地仅一百一十万亩。就算加上各地未开垦的荒地,也远远不够。”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

“但若不动皇庄,这第一批十六万契奴都难以安置。”

朱翊钧眼中带着锐利,他忽然起身,走到悬挂的《大明疆域图》前,手指重重点在东南沿海。

“诸位可还记得上月宫中明旨?皇上亲命清理投献田!”

这句话如同惊雷,震得众人面面相觑。

“大人的意思是...”

王守义声音发颤。

“皇上早有此意。”

朱翊钧转身,烛光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

“皇庄中那些投献买断的无主田,本就是清理对象。至于赏赐的拓荒地...”

他嘴角勾起意味深长的笑。

“皇上仁德,想必不会坐视百姓流离失所。”

张居正眼中精光一闪,立即领会。

“下官这就起草奏折,请皇上恩准将部分皇庄田地用于安置契奴。”

“不。”

朱翊钧摇头。

“不是部分,是全部。”

厅内一片死寂,连烛火噼啪声都清晰可闻。

张居正手中毛笔啪地掉在案上,墨汁溅在袖口也浑然不觉。

“大人三思!”

王守义扑通跪下。

“这...这可是大不敬啊!”

朱翊钧冷笑一声,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

“诸位可知,三日前皇上密旨到本官府上?”

他缓缓展开信笺。

“天下田地,当与民共利——这可是皇上亲笔!”

张居正瞳孔骤缩,他分明看到信笺右下角那方鲜红的玉玺印。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何朱翊钧敢如此大胆。

“既如此,下官这就拟折。”

张居正重新拾起毛笔,手却仍在微微颤抖。

朱翊钧满意地点头,转向其他官员。

“第一批十六万契奴,十三万安置在皇庄附近,每人分银十两,地二亩。剩余三万义勇,分到金山卫、台州卫两地,每人一亩。”

“大人,这田地如何分配?”

徐阶问道。

“简单。”

朱翊钧手指轻叩案几。

“契奴分得的田地,五年免税,收获归己。但同时要为皇庄种植皇田,收益五五分成。至于义勇...”

他眼中带着锋芒。

“凡参加屯垦卫者,永不征税!”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永不征税!这可是前所未有之恩典。

“大人,这...这会不会太过了?”

王守义结结巴巴地问。

朱翊钧冷笑。

“过?王大人可知道这些义勇是什么人?”

他猛地拍案。

“是他们在东南沿海用血肉挡住了倭寇!是他们在金山卫浴血奋战!若不重赏,何以服众?”

张居正适时插话。

“况且丝绸、茶叶、瓷器等外洋贸易若能顺利,回赎费并非难事。”

朱翊钧点头。

“正是此理。”

他环视众人。

“若无异议,明日便开始移民安置。

两万义勇会协助各地州府县乡,按新黄册分配田地。”

待众人退下,厅内只剩朱翊钧与张居正二人。烛火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墙上交织成一幅诡异的图案。

“张阁老,奏折如何写,你可有计较?”

朱翊钧低声问道。

张居正蘸了蘸墨,眉头紧锁。

“下官以为,当以《谏天下皇庄与民共利疏》为题,言明藩王经营之弊,王府人员分配之乱...”

“好!”

朱翊钧眼中精光闪烁。

“但记住,一定要提到若不废除卖身契之上的家丁部曲,大明将变成家丁王朝,官府将成摆设!”

张居正笔锋一顿,墨汁在纸上晕开一片。

“大人,这话是否太过直白?”

“直白才好。”

朱翊钧冷笑。

“皇上最恨什么?最恨权贵架空皇权!我们这是在帮皇上收权!”

两人密谈至三更天,字斟句酌,终于完成奏折。

朱翊钧反复看了几遍,满意地点头。

“张阁老,署名吧。”

张居正的手悬在半空,迟迟未能落下。

他额角渗出细密汗珠,这支笔仿佛有千钧之重。

“怎么?怕了?”

朱翊钧似笑非笑。

张居正深吸一口气,终于落笔。当”张居正”三个字写完时,他后背已经湿透。

“至于战报...”

朱翊钧忽然转了话题。

“不必报。”

张居正立即会意。

“仗还没打完。”

朱翊钧大笑。

“知我者,张阁老也!严家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去!”

次日清晨,朝阳初升,南京城外的官道上已经人头攒动。

两万名义勇军手持长矛,维持着移民队伍的秩序。

十六万契奴扶老携幼,背着简陋的行囊,眼中既有惶恐,又有希冀。

“听好了!”

一名百户站在高处喊道。

“按名册顺序领取银两和田契!每人十两银子,两亩地!五年免税!”

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地接过田契,老泪纵横。

“老汉我做了三十年契奴,今日终于有自己的地了...”

不远处,朱翊钧与张居正骑马巡视。看着这一幕,张居正低声道。

“大人,若皇上驳回奏折...”

“不会。”

朱翊钧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