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现在是三月,若能及时耕种,秋收尚可期待。”
张居正眼中精光一闪。
“元辅已有良策?”
朱翊钧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雨幕。
“我打算改革皇庄,利用清理好的投献田安置流民。此外,还可拓荒——改造滩涂、利用山林隙地,甚至收回寺观所占的可耕之田。”
“妙计!”
张居正击掌赞叹。
“江南地广人稀,可耕地本就供大于求。只是如何组织这些流民耕作?”
朱翊钧转身,眼中带着决断的光芒。
“我称之为农垦模式。将总数九十万的契奴组织起来,接手大量皇田、无主田,进行拓荒。”
他走到张居正面前,手指在桌上画着图形。
“让他们平时住在一起,搭建房屋,逐步改造成村落,形成农垦屯。
此法效率比小农高,虽无技术进步提升有限,但胜在组织性强。”
张居正听得入神,忽然拍案道。
“元辅此策,与太祖的卫所制度异曲同工!只不过不是用于戍边打仗,而是用于种田的农卫农所!”
朱翊钧眼前一亮。
“叔大果然高人一等!我正有此意。金山、镇海、台州等沿海卫所早已废弛,许多土地虽被分掉,但仍有大量撂荒。战后可将契奴充实到这些地方,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卫。”
张居正捋须微笑。
“元辅此法,实乃天意。不过...”
他略一沉吟。
“农具、耕牛恐有不足。”
“这便是我要说的另一件事。”
朱翊钧眼中闪过兴奋之色。
“你可记得欧阳必进?”
“严分宜的小舅子?”
张居正略显诧异。
“此人痴迷机关之术,曾任工部尚书,后因与严世蕃不和告老还乡。”
朱翊钧点头。
“正是。他发明过一种耕架,类似诸葛武侯的木牛流马,效率极高。我想请他出山,主持战后的农卫工作。”
张居正眼中闪过惊讶。
“元辅竟连这等细节都考虑周全了。”
“事关国计民生,不得不慎。”
朱翊钧叹了口气。
“叔大,你我联名写封信,邀欧阳公出山如何?”
张居正欣然应允。二人当即铺纸研墨,由张居正执笔。
“欧阳公台鉴。
国家多事之秋,江南战事初定,然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公之机关水利之学,正当其时。今拟于苏杭设农卫农所,安置流民,垦荒拓土。
公若肯出山主持大计,所有事务,悉以委之...”
信成,朱翊钧命人连夜送出。此时已是三更时分,窗外雨势更急。
“元辅该歇息了。”
张居正起身告辞。
“明日还有早朝。”
朱翊钧送他到门口。
“叔大也早些休息。”
送走张居正,朱翊钧却毫无睡意。
他站在窗前,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心中思绪万千。
这场大战虽然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太大。
十几万契奴流离失所,若不妥善安置,必将成为新的祸患。
“大人,您已经两日未好好休息了。”
赵虎捧着热毛巾进来。
朱翊钧接过毛巾擦了擦脸。
“无妨。你去准备一下,我要去葫芦山水寨看看。”
赵虎大惊。
“现在?外面暴雨如注...”
“正因为暴雨,才更要去。”
朱翊钧目光坚定。
“倭寇最喜趁这种天气偷袭。”
拗不过自家大人,赵虎只得去准备。
朱翊钧小憩了约莫一个时辰,便被雷声惊醒。
他起身穿戴整齐,带着十名火枪兵冒雨出发。
雨水打在脸上生疼,马蹄踏在泥泞的官道上,溅起浑浊的水花。
朱翊钧紧握缰绳,心中莫名有些不安。
“快些!”
他催促道。
朱翊钧策马疾驰,身后火器营的将士们踏着整齐的步伐紧随其后。
半个时辰的急行军让每个人额头都沁出细密的汗珠,但无人抱怨。
远处,平湖城低矮的城墙已隐约可见。
“大人,前方就是平湖城了。”
副将郑钦抹了把汗,指着前方说道。
朱翊钧眯起眼睛,那城墙确实如情报所说,低矮破旧,墙面上爬满了青苔和杂草。
城头上人影绰绰,想必是刘应节先期派来的义勇和当地官军。
“传令下去,全军减速,整队入城。”
朱翊钧沉声命令。
随着号令传开,火器营的士兵们迅速调整步伐,从急行军转为整齐的队列行进。
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这支由他亲自训练的精锐之师,无论何时都保持着严明的纪律。
当他们接近城门时,城头上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是朱大人!朱大人来了!”
“看,那是火枪兵!我们有救了!”
朱翊钧抬头望去,只见城墙上挤满了衣衫褴褛但精神抖擞的义勇。
他们中许多人挥舞着简陋的武器,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色。
就在这时,城门缓缓开启,一名身材魁梧的汉子单骑而出,在护城河边勒马停下,翻身下马后对着朱翊钧恭敬跪拜。
“末将殷小虎,参见朱大人!”
朱翊钧策马上前,打量着这个自称殷小虎的义勇头目。
此人约莫三十出头,面容刚毅,眼神沉稳,虽然穿着粗布衣裳,但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军人气质。
“起来说话。”
朱翊钧微微颔首。
“你们有多少人?刘大人有何吩咐?”
殷小虎站起身,声音洪亮。
“回大人,我们共五千义勇,刘大人命我们协助县令守城,严令不得出城迎敌。”
朱翊钧暗自点头,刘应节确实老成持重。
这些义勇虽然士气高昂,但缺乏训练,贸然出城只会徒增伤亡。
他抬头望向城头,那些义勇们仍在兴奋地交头接耳,有人甚至激动地跳了起来。
朱翊钧眉头微皱,这样的纪律性,如何抵挡凶残的倭寇?
“安静!”
朱翊钧突然一声暴喝,声音如雷贯耳。
城头上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怔怔地看着这位朝廷大员。
“倭寇将至,尔等如此喧哗,成何体统?”
朱翊钧厉声道。
“守城最重沉稳,如此浮躁,如何御敌?”
城上的义勇们面面相觑,不少人羞愧地低下头。
朱翊钧见状,语气稍缓。
“不过尔等报国之心可嘉。本官在此承诺,此战之后,凡立功者,皆赐良田十亩,编入屯垦卫,从此便是国家的人了!”
这句话如同一颗火星落入干柴,城头上先是一静,继而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
“大明万岁!”
“朱大人万岁!”
“我们也是国家的人了!”
欢呼声中,一个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匆匆赶到城头,看到这一幕,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下官平湖县令刘存义,参见朱大人。”
那官员回过神来,连忙行礼。
朱翊钧点头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