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不可靠(2 / 2)

第二章西苑外的对峙

西苑外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

当徐阶带领的京官队伍抵达时,广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严嵩的党羽早已在此聚集,他们高举着白底黑字的布幅,上面赫然写着“杀朱翊钧、救大明”六个大字。

“徐阁老来了!”

“徐阁老为我们做主啊!”

呼喊声此起彼伏。

徐阶面色凝重地登上临时搭建的木台,环视四周。

广场上至少聚集了上千名官员和士子,更远处还有无数围观的百姓。

“诸位!”

徐阶声音洪亮。

“变法乱政,民不聊生!今日我们齐聚于此,就是要向皇上请命,停止变法,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停止变法!”

“还我大明!”

口号声震天动地。

徐阶注意到,严嵩本人并未到场,但他的心腹——吏部尚书欧阳必进、工部尚书赵文华等人都在前排。

他们面带微笑,似乎对这场面极为满意。

“徐阁老。”

吴时凑到徐阶耳边低语。

“西苑内似乎不太对劲。”

徐阶眯眼望向西苑方向。往日戒备森严的宫门此刻竟无人把守,司礼监和玉熙宫方向一片死寂,连个太监的影子都看不见。

“皇上这是何意?”

朱翊钧也察觉异常,皱眉问道。

徐阶心中警铃大作。

嘉靖帝素来多疑善变,今日这般反常,必有深意。

“诸位且安静!”

徐阶抬手示意。

“皇上或许正在处理政务,我们在此静候,不可造次。”

广场上的喧嚣渐渐平息,但那股压抑的愤怒依然在人群中涌动。

徐阶感到后背已被冷汗浸透,他知道,今日之事若处理不当,恐怕会酿成大祸。

第三章裕王府内的密谈

裕王府后院,绿树成荫,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王爷,擦擦汗吧。”

王妃李氏手持丝帕,轻轻为裕王拭去额头的汗水。她三十出头,容貌端庄,眉宇间却带着忧色。

裕王朱载坖坐在石凳上,脸色苍白。

他今年三十有五,身材瘦削,一双眼睛却格外有神。

“外面情况如何?”

裕王低声问道。

李氏叹了口气。

“徐阶带着几百名京官在府外叫嚷了半个时辰,见无人应答,便转往西苑去了。听说西苑外已经聚集了上千人。”

“徐阶这是要把本王架在火上烤啊!”

裕王猛地拍案而起,茶杯被震落在地,摔得粉碎。

李氏连忙安抚。

“王爷息怒。徐阁老或许只是...”

“只是什么?”

裕王冷笑。

“他明知变法乃父皇之意,却带着百官闹事,这不是向父皇施压是什么?如今又引到本王府上,这不是明摆着要把本王拖下水吗?”

李氏沉默片刻,轻声道。

“妾身听闻,严家党羽打出了杀朱翊钧、救大明的旗号...”

“哼!”

裕王眼中带着厉色。

“严嵩老贼,这是要借机逼宫啊!”

李氏闻言大惊。

“逼宫?他敢!”

裕王踱步到窗前,望着西苑方向。

“有何不敢?父皇这些年沉迷修道,朝政多由严嵩把持。如今朱翊钧变法触动了他的利益,他岂会善罢甘休?”

“那...变法会停止吗?”

李氏小心翼翼地问道。

裕王转身,目光复杂地看着妻子。

“这不是变不变法的问题。

严嵩这是在试探,试探父皇的底线,也是在试探本王的立场。”

李氏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那王爷打算...”

“等。”

裕王沉声道。

“严嵩必有后手。察哈尔蒙古虎视眈眈,东南倭寇蠢蠢欲动,若此时朝堂大乱,后果不堪设想。”

李氏脸色煞白。

“难道严嵩敢勾结外敌?”

裕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意味深长地说。

“权力之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

玉熙宫内,香烟缭绕。

嘉靖帝朱厚熜端坐在八卦台上,双目微闭,如同一尊雕像。

他已经这样静坐了一个多时辰,纹丝不动。

大太监吕芳轻手轻脚地走进殿内,跪伏在地。

“皇上,奴才已按您的吩咐安排妥当。”

嘉靖依旧闭目不语。

吕芳继续禀报。

“黄锦已与陆炳共管御林军,吴兑也已控制京营。

一千名太监组成的卫队埋伏在西苑四周,随时听候调遣。”

殿内静得可怕,只有铜鹤香炉中升起的青烟无声地扭曲着。

“徐阶他们...还在西苑外聚集。”

吕芳小心翼翼地说。

“严嵩虽未露面,但其党羽欧阳必进、赵文华等人都在煽动官员。”

嘉靖终于缓缓睁开双眼,那双眼睛锐利如鹰,丝毫看不出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

“裕王呢?”

嘉靖声音沙哑。

吕芳连忙回答。

“裕王殿下闭门不出,未曾与徐阶等人接触。”

嘉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难以捉摸的笑容。

“朕这个儿子,倒是沉得住气。”

吕芳不敢接话,只是将头埋得更低。

“吴兑表现如何?”

嘉靖突然问道。

吕芳心中一松。

“回皇上,吴大人行事果断,京营几十万人马已牢牢掌控,绝不会出乱子。”

嘉靖点点头。

“陛下,夜深了,该歇息了。”

吕芳躬身站在一旁,声音里带着几分担忧。

嘉靖抬眼,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里带着精光。

“吕芳,朕调吴兑来京,你觉得如何?”

吕芳心头一跳,谨慎答道。

“吴大人办事稳妥,陛下慧眼如炬。”

“哼。

“嘉靖冷笑一声。

“李庭竹也不可靠了。”

“什么?”

吕芳失声惊呼,随即意识到失态,连忙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