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稀客啊(2 / 2)

吕坤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压低声音。

“京城耳目众多,慎言。到了你就知道了。”

两人穿过重重宫门,来到文渊阁。清晨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李贽注意到,这里的陈设简朴得不像朝廷重地,几张书案,几排书架,仅此而已。

“朱大人,李贽到了。”

吕坤在门外恭敬地通报。

“请进。”

里面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

李贽整了整衣冠,迈步而入。

只见书案后端坐着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眉目如画,气度不凡,正低头批阅文书。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来,目光如电般扫过李贽全身。

“在下李贽,拜见朱大人。”

李贽深施一礼。

朱翊钧放下毛笔,起身相迎。

“久闻李兄大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李贽暗自惊讶于这位贵公子的平易近人,更惊讶于他眼神中的锐利与智慧,完全不像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

“朱大人谬赞了。”

李贽谦虚道。

“李某不过一介书生,何德何能...”

朱翊钧摆摆手打断他。

“李兄不必自谦。你的《焚书》《藏书》我都读过,虽不敢苟同全部观点,但其中真知灼见,令人叹服。”

李贽心头一震。

他的那些离经叛道的著作,在士林中饱受非议,没想到这位朱大人不仅读过,还能公正评价。

朱翊钧示意二人坐下,亲自斟茶。

“李兄可知我为何请你来京?”

李贽沉吟片刻。

“可是为变法之事?”

“正是。”

朱翊钧眼中闪过赞赏之色。

“朝廷积弊已久,严党把持朝政,民不聊生。变法势在必行,但需要像李兄这样有真知灼见的人才。”

李贽直视朱翊钧。

“朱大人,恕我直言。

李某思想激进,反对礼教,恐难为朝廷所用。”

朱翊钧不以为忤,反而笑了。

“正因如此,我才需要李兄。变法不是修修补补,而是要打破旧制,建立新秩序。

李兄的思想虽激进,却切中时弊。”

吕坤在一旁补充。

“李兄,朱大人与寻常权贵不同。他主张以道义朋友相交,不讲究那些虚礼。”

朱翊钧点头。

“不错。私下里,李兄可唤我子玄。”

李贽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多年来,他的思想被视为异端,饱受排挤。

如今竟有人不仅理解他,还要重用他,怎能不感动?

“子玄兄如此厚待,李某敢不效犬马之劳?”

李贽郑重道。

朱翊钧满意地笑了。

“好!有李兄相助,变法大业又添一员猛将。”

他转向吕坤。

“吕兄,你与李兄先在文渊阁熟悉事务。待时机成熟,你独当一面,李兄则居中策应。”

吕坤拱手。

“谨遵公子吩咐。”

李贽敏锐地察觉到朱翊钧的用人策略——吕坤实干,适合执行;自己善辩,适合造势。

这位年轻贵族的识人之明,令他暗暗称奇。

三人畅谈至午时,话题从变法方略延伸到治国理念。

李贽渐渐放开,言辞愈发犀利。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李贽慷慨陈词。

“如今却是民为君役,本末倒置!”

朱翊钧眼中精光一闪。

“李兄此言甚妙。继续说。”

“庶人非下,侯王非高。”

李贽越说越激动。

“礼教森严,等级固化,使上下隔绝,民情不能上达,此乃乱世之兆!”

朱翊钧拍案叫绝。

“好一个庶人非下,侯王非高!李兄此言,已触及治乱循环之根本。”

李贽惊讶于朱翊钧的理解深度。寻常权贵听到这等”大逆不道”之言,早该勃然大怒了。

“子玄兄不觉得李某离经叛道?”

李贽试探道。

朱翊钧意味深长地笑了。

“何为经?何为道?不过是胜利者书写的规则罢了。若要变法,就必须打破这些桎梏。”

李贽心中一震,仿佛找到了知音。

他忽然明白,为何吕坤会对这位年轻贵族如此忠心。

谈话间,朱翊钧对李贽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他暗想。

此人思想之锐利,远超何心隐,若能善加引导,必是变法一大助力。

“李兄。”

朱翊钧郑重道。

“下一阶段变法,你的这些观点都会派上用场。届时,就靠你舌战群儒了。”

李贽拱手。

“李某定当竭尽全力。”

朱翊钧又转向吕坤。

“何心隐、颜山农已南下主持书院,传播变法思想。待京城事务了结,你们也一同前往,做变法的喉舌。”

吕坤点头应允。

午后,吕坤带李贽去安排住处。

两人都是不喜喧嚣的性格,索性住进了城西的一处僧舍。清净雅致,正合心意。

“吕兄,朱大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安顿下来后,李贽终于忍不住问道。

吕坤神秘一笑。

“他乃皇室宗亲,具体身份不便明言。但他志向远大,真心为民,这点我可以保证。”

李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与此同时,朱翊钧回到自己府邸。刚进门,老仆就迎上来。

“公子,有您的信。”

朱翊钧接过,见信封上无落款,只画了个奇怪的符号,顿时神色一凛。

“谁送来的?”

“一个叫丁纯的人,说是公子的故人。”

朱翊钧快步进入书房,拆开信封。里面有两封信,第一封字迹潦草,像是用木炭匆匆写就。

“五言艳诗之事已明。景王所作无疑。

严世蕃得诗后大怒,景王次日即暴病而亡。

此事千真万确,慎之慎之。”

朱翊钧的手微微发抖。景王是隆庆帝的幼弟,素有才名,竟被严世蕃所害?

他强自镇定,打开第二封信。

这是王慎中的笔迹,详细叙述了七八年前,一位少年贵公子拜入他门下学诗的情景。

“...那少年聪慧过人,尤擅五言。后忽失踪,闻已得罪严世蕃,恐遭不测...”

朱翊钧越看越心惊。诗中”罗袜生尘”等句,确实是景王的风格。

而景王之死,官方说法是急病,现在看来,极可能是严世蕃下的毒手!

“好个严世蕃,连皇室宗亲都敢加害!”

朱翊钧咬牙切齿。

正当他沉思之际,忽然感到一阵微风拂面。

朱翊钧刚把最后一本案卷合上,窗外就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

他眉头一挑,这脚步声他再熟悉不过了——是老道那特有的,带着点拖沓却又稳健的步子。

“来得可真是时候。”

朱翊钧低声自语,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他原本打算今日就离开京城,去江南避避风头,临走前还想找老道说一声,有些事情得让蓝神仙提前给嘉靖通个气。

没想到,老道倒自己送上门来了。

门被推开,老道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出现在门口,身后跟着一脸警惕的李三。

“哟,稀客啊。”

朱翊钧站起身,拍了拍衣袖上并不存在的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