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他居功自傲!"封德彝厉声打断,"去年在宋州,他就曾擅杀归降的窦建德旧部。此风不可长!"
此话一出,殿内顿时寂静。李渊望向一直沉默的尚书左仆射萧瑀,只见这位老臣缓缓抬头:"老臣记得,去岁陛下曾下诏'文武相协,共安黎庶'。今若轻纵,恐伤国本。"
黄昏时分,写有“将盛彦师即刻缉拿入狱”的诏书自承天门发出,前往宋州的刑部侍郎发现,诏书末尾特别添了一句"以正纲纪",那竟是皇帝亲笔所书。
当盛彦师在宋州接旨时,这位戎马半生的将领突然大笑:"不想我盛彦师为大唐征战四方,最后竟成了'纲纪'的祭品!"
临行前,他望着北方的天空,那里正有烽烟升起,"只盼秦王早日平定河北..."
这场因粮草引发的连环惨案,很快就在朝野掀起波澜。而远在洺水前线的李世民得知此事后,不禁对身旁的房玄龄感叹:"内不安则外不固,此役之后,当整肃吏治才是。"
房玄龄亦叹息:"盛彦师之死,实因朝廷不能再容忍将帅干涉地方政务。陛下此举,是要给天下刺史一个交代啊。"
此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场看似寻常的地方纠纷,竟会成为日后更大风波的前奏。
就在盛彦师血染刑场的消息传开之际,长安城的承天门外正行进着一支特殊的队伍。
前一日,太极殿内,李渊对着西北舆图沉吟良久,终于对侍立的萧瑀开口:"传朕旨意,取内府金帛三百车,遣使赴突厥王庭。"他指尖重重落在图上标注的阴山位置,"告诉颡利,若能归还我朝使臣,朕愿以公主和亲。"
三月中的草原依然寒风刺骨,当大唐使团带着满载珍宝的马车抵达突厥王庭时,突厥首领颡利可汗正在金帐内把玩着从中原缴获的玉璧。
"李渊这是要学汉朝和亲之策?"他笑着对身旁的赵德言说,"不过这些金银,倒是解了咱们过冬的燃眉之急。"
次日,被扣押年余的汉阳公李瓌等人终于重获自由。当形容憔悴的郑元璹走出营帐时,不禁对着南方的天空深深叩拜。唯有长孙顺德沉默不语,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早已看出,突厥人放还使臣的姿态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图谋。
果然,不过两日,突厥使者特勒热寒便带着新的国书抵达长安。
三月十八日的朝会上,这位身着貂裘的突厥贵族昂首立于殿中,用生硬的汉语说道:"可汗愿与大唐永结盟好,只是..."他刻意停顿,目光扫过群臣,"雁门关外的牧场,还望陛下勿忘旧约。"
李渊不动声色地应允了所有条件,甚至亲自将突厥使者送至朱雀门。然而当夜,八百里加急就从并州传来战报,颡利可汗出尔反尔,亲自率领五万铁骑,会同高开道、苑君璋的叛军,已兵临雁门关下。
并州总管刘世让站在雁门城头,望着远处连绵的突厥营帐,对副将苦笑:"陛下刚送走狼烟,这边烽火又起。"
暮色中,突厥骑兵的马蹄声如雷鸣般震动着古老的关墙。
而此时的长安,李渊正对着北疆舆图沉思。烛光映照着他斑白的双鬓,也照亮了图上那个被重重标注的地点,雁门。这里,即将成为大唐与突厥较量的下一个战场。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