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私征辽响者死(1 / 2)

看着朱由校给自己赐下这般高规格的赏赐与殊荣,江宁一下子慌了神。

刚想开口推辞,却被朱由校打断。

只见朱由校眼眶泛红,动容地说道:“江兄,啥都别说了,朕都明白。

好兄弟,讲义气,你对朕的好,朕一辈子都不会忘。”

江宁顿时愣在原地,懊悔得恨不得扇自己两巴掌,心里直骂自己没事瞎扯什么,这下可好,又把这朱兄感动得稀里哗啦。

见此情形,江宁不敢再多待,赶忙起身说道:“陛下,臣的夫人在家给臣炖了汤,臣得回去喝汤了。”

说完,脚底抹油,一溜烟就跑了。

朱由校刚抬手想喊住江宁,可江宁早已跑得没影,只得嘟囔道:“朕也想喝汤啊,你咋就不等朕呢?”

一旁的方正化面无表情,大气都不敢出,压根不敢接话。

江宁回到家中,神虚子见他气喘吁吁的模样,没好气地打趣道:“你这是咋啦?

被鬼追了,还是让人追债了?”

江宁张嘴欲言又止,思索片刻,终究还是叹息一声,转身回书房,翻阅起朱由校送给他的画册。

接下来的几日,江宁要么在家悠闲地躺着,要么在城里四处闲逛,难得享受了一段惬意的休闲时光。

这段时间,喜讯频传。

赵率教在缅甸战场发起第二次大战,前线捷报不断。

押解回来的几万缅甸降兵,一部分被老魏要去挖矿了,剩下的全被发配到河套去修建城池。

与此同时,驻守在归化城的朱童蒙邀请北方数省以及西南各大商会,前往归化城与草原十八部开展贸易。

一时间,归化城内客商往来如织,热闹非凡。

街道上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让过惯苦日子的草原百姓大开眼界,也让众多蒙古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大明的强盛与繁荣。

尤其是大明商会酿造的高度白酒,迅速风靡整个草原,把那些蒙古汉子馋得不行。

朱童蒙整日带着十八部落的首领吃喝玩乐,向他们介绍大明的各类商品货物,想尽办法不让这些首领离开,只为给陕西巡抚陈奇瑜和山西巡抚乔允升争取时间,以便彻底收服草原十八部。

在他们的运作下,无数蒙古汉子被征调入伍,与汉族士兵混编练成新军。

许多老弱妇孺被迁往关内,官府给他们分配了土地耕种,孩童也能免费进入朝廷兴办的义学读书。

还有不少人被各大商会招去做工。

至此,十八部落的首领被彻底架空。

对于这种情况,身处京城的朱由校和江宁自然是喜闻乐见。

毕竟对于这些蒙古部落,只有将其彻底分化,并融入大明百姓之中,才是长治久安之策,绝不能任由他们单独发展,否则必将再次成为大明的隐患。

与此同时,随着五军都督府秋收军令的下达,各地经过改编的卫所军纷纷集体出动,帮助百姓秋收。

这一举动,可把北方数省的百姓感动坏了。

以往秋收,大多都是百姓独自完成,许多家庭因缺少青壮劳力,收成损失不少。

如今,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五军都督府的军法官和三军纠察官杨嗣昌,更是带着手下四处巡查,确保军令执行到位。

整个大明北方数省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之中。

很快,江宁为期15天的休沐结束了。

他满心不情愿地又开始上朝,到衙门当值办公。

这天,江宁正在早朝,君臣们在奉天殿商议国事,突然,宫外传来几声鼓声。

这鼓声瞬间让群臣大惊失色,因为这是立在午门之外的登闻鼓。

此前,朱由校曾传令天下,百姓若遇冤屈,而官府不作为,可头顶太祖大诰进京,在午门敲击登闻鼓告御状,他会亲自审理。

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来敲鼓了。

不多时,一名锦衣卫、一名东厂番子和一名监察御史,三人匆匆进入奉天殿,行礼后禀报道:“启禀陛下,宫外有百姓手持太祖大诰,敲击登闻鼓喊冤。”

这消息让在场的文武大臣们心中一紧。

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校脸色瞬间铁青,下令道:“将喊冤之人带上殿来,朕亲自审理。”

锦衣卫、东厂番子和监察御史赶忙点头,匆匆退下。

朱由校站起身,神色凝重地说道:“朕当初恢复太祖大诰,在宫门外设立登闻鼓,就是为了替百姓做主。

朕既希望这登闻鼓永远不要被敲响,又希望它能随时为百姓鸣冤。

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看来我大明朝又出贪官了。”

他的声音冰冷刺骨,在场群臣听了,心头都为之一紧,深知这次恐怕是一桩惊天大案。

没过多久,两名身穿粗布麻衣的年轻人被带上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