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咏因为父亲,不仅被湖广的读书人排挤,甚至到了京城,一通报家门,周围原本热情的士子们便全都避之不及。
这就是学阀的威力。
陈凡好奇道:“敢问祝兄,本经为何?”
祝咏道:“不敢在老师面前称兄!”
陈凡摇了摇头:“祝兄,拜师这件事暂且不提,说话与你说,我这里也是一身官司,若你有心,咱们考完再相互切磋学问可否?”
祝咏不肯,还是想要拜师,但最后见陈凡态度坚决,只能失望的表示,等考完一定备上拜师礼,重新拜见。
见他也不再坚持了,陈凡松了口气:“祝兄家学渊源,令尊和祝兄你所治何经?”
祝咏道:“我父子二人都治《尚书》!”
一听对方竟然治《尚书》,陈凡惊讶道:“祝兄的本经竟是《尚书》!”
韩愈曾言:“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意思就是《尚书》这本经非常难懂,有的时候,因为一个字,读者往往要沉吟数月,足见其晦涩难懂。
尤其是《盘庚》篇中“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这一类的比喻,今人读来如观甲骨卜辞,非训诂高手,根本不能通明其意。
陈凡又问:“不知祝兄所治《尚书》为何本?”
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尚书》这本书,命运实在多舛,汉武帝时,鲁恭王拆孔子旧宅墙壁,发现用先秦古文(蝌蚪文)书写的《尚书》,比当时流行的伏生今文《尚书》多出16篇,史称“孔壁古文《尚书》”。
东汉的经学家贾逵、马融等曾为这本古文尚书做注。
可惜到了西晋永嘉之乱吼,今文、古文《尚书》皆散佚。
到了东晋时,梅颐献上一部58篇的《尚书》,声称包含古文篇章,不过,到了唐代,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时候,觉得这本书很可疑,估计是伪造的。
到了南宋,朱熹又在《朱子类语》中指出,拆孔子旧宅得到的那本古文尚书也是假的。
理由是文风太过于平顺,不像不像周诰殷盘般艰涩。
到了大梁,科举一切都以朱熹之言为标准答案,朱熹说孔壁《尚书》是假的,那朝廷便不用孔壁《尚书》为教材,而是选择了梅颐本。
有人这时候要问了,你前面不是说了吗?
古文尚书西晋的时候不都散佚了吗?这古文尚书又从哪蹦了出来?
没错,西汉是的孔壁古文尚书确实在永嘉之后原版散佚,但马融、郑玄通过《经典释文》、《五经正义》的引文,间接保存了部分内容。
因为郑玄等人是看过古文《尚书》并且为之作过注释的,可因为注释的文本,又不是原本,虽然为后世辑录,可却引发了争议。
那么,古文本和梅颐本有什么区别呢?
这里面争议点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前面说过的文风问题。
梅颐本《大禹谟》等篇语言流畅通顺,读起来还算简单,这点跟古文本的《盘庚》、《汤誓》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第二,梅颐本中所谓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在古籍中从来没有见过,现在很多人觉得这是后世理学家的托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