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崇文门(1 / 2)

“这第一,就是当年范文正在江南推行的【五里一纵浦,七里一横塘】到如今已经被破坏殆尽了!”

陈凡打断道:“还未请教冯老兄,什么叫【五里一纵浦,七里一横塘】。”

“解元公可以把纵浦理解成南北向的官道,但这官道不是给人走的,而是给水走的。”

“纵浦主要是用来排洪入海。”

陈凡恍然:“那这么说,横塘就是东西向,官道旁的小路,用于给田地灌溉和分洪,对吗?”

冯攒运一拍大腿道:“解元公果然聪明过人,就是这个理儿。”

原来,北宋年间,范仲淹主政期间,就给松江一地设计了很好的水利系统,也就是冯攒运所说的【五里一纵浦,七里一横塘】。

这种水利系统,配合用堤坝围垦的农田(圩田),便形成了【水行于外,田成于内】的网格化水利格局,也使得松江府成为【苏湖熟,天下足】的大粮仓。

“但到了咱大梁,沧海桑田,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松江府和苏州府的豪绅地主们发现了一个比种地赚钱的营生!”

“松江棉布!”

冯攒运太喜欢这种被人捧哏的感受了,不用跟笨蛋畅聊,感觉实在很爽啊。

“没错,解元公应该是知道的,要织棉布就要种棉花,棉花这东西只有大范围种植才能保证产量,松江士绅们这时候便打起了填平水浦,营造私田的主意。”

“比如这华亭县原本共有36浦,但现如今已经被填平了28处!”

“这样一来,原本畅通的官道都被堵上了,一下雨,大雨漫灌,地势低洼处当然就要被淹,这就是周浦、南桥、新场一代如此贫瘠的原因之一。”

冯攒运所说的周浦、南桥、新场就是陈凡在另一个时空中的浦西。

黄浦江到了闵港因为转而向北,最后在宝山高桥一代入海,因此,后世才有浦东浦西的说辞,但这个时代却是没有的。

“至于这水患形成的第二点,还是士绅。”

“这松江府的士绅大多住在青浦和华亭两县,这两处都是纵浦、横塘最密集的地段。”

“士绅们营造园林私邸,为了自家别院有曲水流觞的雅趣,往往会在吴淞江上设堰拦水!如此一来,小民旱时缺水,涝时堰毁漫灌,又最易遭灾,所以在天监年,青浦县的百姓闹事,拆了十几个士绅的寨子,这件事闹得很大,最后是金山卫出动人马才将此事平息。”

陈凡点了点头:“还有吗?”

“还有最后一点,潮汐倒灌。”

“这是天灾,松江府地势低洼犹如锅底,东海潮汛时,潮水会顺着吴淞江倒灌,咸潮所至,农田尽成斥卤,前年时潮水曾经一夜淹了上海县城门,百姓们爬上屋顶躲水,造孽哦!”

说到这,冯攒运谈兴不减,刚想说话,却突然停了下来。

在酒精的作用下,愣在原地很久,这才端起杯子笑道:“下官说话就是这样,一说就收不住,也不知解元公想不想听,实在是失礼,喝酒,喝酒!”

陈凡听说对方话中似有未尽之意。

但既然对方不愿意说,陈凡也不会逼迫,于是便跟对方推杯换盏起来。

……

有了漕司的官船,虽然在运河的枯水季,但也有纤工拉纤,速度不快但也不慢,陈凡在船上看了几天书,船便到了临清。

果然,在这里,顾敞早就让人备好了马,又慢腾腾走了四日,陈凡和黄老八终于看到了大梁的首善之地……北京。

原本若是全程水路,淮州府这样的南方举子进京,大多是从运河通州张家湾码头下船,然后换陆路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