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以科举为目的的书院中,弘毅塾还能这么重视史学教育,一个个学童张口就是春秋典故,这对于这个年代的读书人而言就十分难得了。
这就好像另一个时空,所有人都在抢攻语数外,突然有个学校,除了语数外之外,还很重视体育,这就很让人感到意外。
陈凡听他们讲完后笑道:“还有补充吗?”
学生们不开口了。
其实关于秦缪公的故事,他们知道的还有很多,但在场的学童都已经明白,陈凡需要的秦缪公故事,是要围绕着“惟命不于常”这个主题来阐述的,他们想不到还有相关的故事,所以都主动不开口了。
陈凡笑道:“好,那我今天再讲一个故事。”
“于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之奈何?”
陈凡说出这番话来,在场的所有人眼前一亮。
这一段说的是秦缪公和西戎的贤臣由余对话之后,回到内宫,就对他亲信重臣廖说:“我知道古人说过,邻国境内有了圣贤之人,那才是敌国真正值得忧虑的事情。现在看来,由余是西戎的大才,对我们秦国的危害颇大,是我们秦国的隐忧啊,你怎么看?”
内史廖于是便给秦缪公出了个主意。
他的办法是,先给西戎王派遣一帮擅长文艺工作的女青年,一定要能歌善舞,使得西戎王沉浸在酒色之中。
然后再特别推荐由余这个人,要西戎王提升他的权位,这样,西戎王就对由余产生了戒心。
最后再多挽留由余待在秦国的事件,不要让他马上回国,拖延了他原来规定的出使时间。
这样一来,西戎王一定会责怪由余,怀疑他又二心。
秦缪公听了内史廖的建议,立刻照搬。
于是秦缪公留下由余,坐在一起的时候,便和他相隔不远,有时候还故意靠近由余,同坐一排,吃饭的时候,还把自己好吃的菜送到由余的面前,请由余吃。
顺便还问了问他西戎的地理形势和军事布置的情形。
这段时间里,内史廖已经送了一帮文艺工作者去了西戎。
等由余回去的时候,看到了西戎王如此堕落,便几次劝谏,可西戎王怎么也听不见劝谏。
这时,秦缪公的使者又去了西戎慰问由余,邀请他到秦国来。
由余衡量局势后,知道西戎必然会失败,不可久居,于是便投降了秦国,秦缪公始终用上宾之礼待他,问他征伐西戎的战略,不超过一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陈凡讲完这段故事后,笑着对众人道:“现在大家是不是觉得曾子所说的【唯任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以及【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便可以很好的理解了?”
他的目光转向周炳先:“炳先,【惟命不于常】你现在懂了吗?”
周炳先连连点头:“回夫子,炳先懂了。炳先觉得魏武帝不如秦缪公。”
本以为这个话题就要结束了,听到这话,戴继和一众山长的好奇心又被勾动了起来。
杨来贤忍不住问道:“魏武雄才大略,为什么在你眼中却不如秦缪公?”
周炳先道:“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上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杨来贤听到这话,惊讶非常:“小子有二千石之望。”
【秦缪公就是秦穆公,在古代汉语中,“穆”和“缪”(读作ù时)可互为通假字,均含“庄严”“美好”之意。先秦文献中常见此类用字差异,如《史记·秦本纪》称其为“秦穆公”,而《左传》等典籍偶作“缪公”。】
【《史记》明确使用“秦穆公”,使得这一写法成为主流。但汉代以前文献因传抄或方言差异,多存在“缪”的写法。】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指出,“缪”为“穆”之假借,实无区别。现代史学界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因为陈凡引用的部分经典中使用了【秦缪公】,故而本文用【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