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小子有二千石之望(1 / 2)

听到这,在场的山长们和学童们都已经知道陈凡这是在讲《大学》了。

《大学》里,很多篇章都是引用。

比如之前周炳先所问的《惟命不于常》,这是引用的《康诰》。

陈凡所说的“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引用的是《楚书》。

《大学》的原文是,《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翻译过来就是,“天道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道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陈凡笑道:“我知道,其实炳先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但是!”陈凡继续道,“接下来,曾子又引用了《秦誓》,来为这段话加以佐证。”

“在我看来,《秦誓》的引用,才真正说透【惟命不于常】这个观点”。

“家应该都很熟悉了。你们已经读史半年多,应该都听说过这位春秋时期的贤王,谁能来说一说秦缪公身上发生的故事?”

谢东阳第一个举手:“刚刚舅犯说那句话时,就是晋文公的父亲去世,秦缪公派遣使者,说要派兵护送晋文公回到晋国继位。”

众书院山长闻言,眼睛顿时一亮,纷纷朝谢东阳这个少年投来欣赏的目光。

这个故事是讲重耳在外面逃亡期间,这是为了避开国家的内乱。后来晋献公去世,秦国的秦缪公就派人去重耳那里吊丧,而且告诉他,现在晋国发生这个大丧事,这种时候很可能失去权位,也很可能得到权位。

虽然你在居丧当中,但是流亡不可以太久,得国的时机不可以错失掉,你要好好的去策划。

言下之意是提醒他,现在回到晋国夺回政权正是时候。

当然秦缪公派人去给他吊丧、说这番话,也是试探重耳。重耳就把这段话告诉他的舅父子犯。舅犯跟他讲,你还是去辞谢他的好意,你告诉他,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宝贵的事物(无以为宝),只有爱自己的亲人才是最宝贵的事物(仁亲以为宝)。

朱子这里讲,「仁,爱也」,就是爱自己的父母,这是宝。舅犯就跟他讲,说父亲去世是何等悲伤的事情,怎么能够借着这种事情来图谋自己的利益?如果是这样做的话,我怎样向天下人解释?舅犯劝重耳还是去辞谢秦穆公的好意。

于是重耳就把这番话跟这个来的人讲了,讲完以后,就一直磕头,但是并没有拜谢。

来的这个人回到秦国,秦缪公就问,重耳怎么说的?

来的人就把重耳这番话转告给秦穆公,是说:感谢贵国国君好意来吊丧,来问候我这个流亡在外的臣子。现在父亲去世,我不能够亲身在灵前悲哀的哭泣,却让贵国国君为我的将来担忧。

父亲去世是何等悲伤的事,怎么可以还有其它的居心,那岂不是玷辱了贵国国君的恩义?秦缪公听了之后就点头,然后问,那他还有什么表现?来的人就说,他说完之后就在那里磕头,而没有像居丧的主人那样来拜谢,哭了之后就站起来,站起来后也不再跟我讲任何私话。

秦缪公听了之后就点头,很感叹,他说,公子重耳真是仁厚,他叩头而不拜谢,是他不以继承人来自居;他响应完了我们的话之后,哭着站起来,这是表示他对父亲的爱慕、怀念;站起来之后就不再跟客人说话,这说明他完全没有借此机会图谋私利的念头。

后来,重耳果然成为一位心怀大志的政治家,经过一段周折之后,他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而且是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就是晋文公。

那么为什么谢东阳说的这段秦缪公的故事会得到众人的赞赏呢?

因为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人只要有德行,便会得人心,大家就会对你产生仰慕、尊敬、拥戴。

“很好啊!”陈凡又问道:“还有谁能讲出秦缪公的故事吗?”

接下来,王瑛几人又说了羊皮换相,蹇叔哭师、失马赠酒等故事。

陈凡非常满意,在场的戴继等人听得十分认真,其实这些故事对于他们而言,已经再熟悉不过了。

若是一个成年人给他们讲这些故事,他们会听得很不耐烦。

但偏偏就是在场的这些半大孩子讲,让他们听得十分专注。

这个年代的大梁,官宦人家或者是饱学之士,他们当然知道“以史为鉴”的道理,也十分重视子弟的史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