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惟命不于常(2 / 2)

王镐笑了笑:“不过是【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另辟蹊径的话,便是打破商王的【天命永恒】,引出《诗经》众的《天命靡常》罢了,别的,这话题没办法展开。”

杨来贤想了想,也不得不承认王镐确实家学渊源,说得没错。

就在众人好奇陈凡会引用《孟子》还是《诗经》时,所有人都没想到,陈凡道:“这句话很有意思,我觉得想要讲透这句话,要从《楚书》中的一句话说起。”

“《楚书》?”

“这另辟蹊径辟得也太远了吧?”

“有意思!”戴继笑着,对身边的韩辑道,“这解元郎不一般呐。”

《楚书》有云: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陈凡声若洪钟,响遍塾堂每一个角落。

“这两句话,是记载在春秋时楚国国史上的名言。原文浅显,我想我就不用解释了,你们一听便能明白。”

“关于【惟命不于常】咱们先放一放,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

陈凡的课就是这么有意思,一听说有故事听,不仅学生,就连塾堂最后旁听的老头子们也全都好奇起来。

《大学》在说道“治国平天下”时,就转入了“为政在人”的大要。

陈凡侃侃而谈道:“曾子从这里起,引用的都是他以前时代的历史经验作为说明。”

“在曾子那个时代,楚国是南方新兴的强国。楚国的名相,如令尹子文,孙叔敖等人,都是一代名贤。”

“楚国当时人才辈出,代表了当时南方楚地文化特有的象征,有名的道家人物,如老子、庄子,在当时来说都算是楚人。”

“还有《离骚》的作者,你们大家都认识……屈原,对不对!”

听到熟悉的名字,众学童齐声回道:“听过!”

陈凡点了点头:“曾子在《大学》中引用了【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当时南方的楚国文化,已经可以与中原的华夏文化、河洛文化并驾齐驱,也已经为当时的儒家先贤所重视了。”

“但是,我今天不是来给大家讲楚国文化的。”

一听这话,听得兴致勃勃的众人疑惑出声。

韩辑忍不住问道:“那陈解元为什么讲这段?”

陈凡笑道:“因为春秋时,有一个人也引用了这句话,他对他的主公说【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陈凡这么一说,学童们还好,可宁波山长们更疑惑了。

怎么越岔越远去了。

【亡人无以为宝】这句话学童们可能没听过,但他们却不可能不知道。

这是春秋诸侯中第二位霸主晋文公的名臣舅犯所言。

晋文公因为晋国内乱,流亡诸国十九年,终于能回国继位,励精图治后称霸诸国。

当他在外流亡时,追随他的名臣中,舅犯就是其中之一。

舅犯单名一个“犯”字,因为他是晋文公的舅舅,所以后来就以“舅”为姓,叫做舅犯。

明白了这个故事,便可知道舅犯所说的“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的意思。

也就是说,我们在外流浪十九年,依靠什么法宝才能在这世间立足呢?

唯一的法宝就是仁人君子同心一志,亲密无间的团结在一起。

可是,这跟【惟命不于常】又有什么关系?

【这一段讲课可能还要花个一两章!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看这种。因为四书五经讲多了,换换口味,换讲史学。不,应该是让陈凡换讲史学。】

【还有,我想请问,有没有读者跟家人一起看这本书的?我很好奇。之前还有朋友说,跟他的父亲一起看这本书。很好奇在年龄大一些朋友眼中,这本书合不合他们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