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开讲仪式(2 / 2)

韩辑还是那副宠辱不惊的名士样子,摇着折扇只拱了拱手道:“恭喜恭喜。”

陈凡是给他递了帖子的,但送信之人等了很久,府衙那边只回了句知道了便没了下文,陈凡一直以为韩辑是肯定不会到场了,没想到他今日……

……

弘毅塾的中庭院中,老的草房前几天就已经被推平,此刻的地面铺设了整齐的青砖,诺大的院中摆满了八仙桌,席间的客人,上至东南五省督师的代表,下至淮州府各县的县令、乡宦,可谓是高朋满座。

陈凡也没想到,当自己考中解元之后,莫名其妙多了那么多“久仰”之人。

各县的县丞、主薄此时都没办法进入院中,只能在顾彻眉刚刚命人整饬好的歌舞巷流水席中入座。

“铛”!

一声钟响,陈凡站在正厅笃学堂前的檐下,看着渐渐收声的宾客,他环视一圈,用略略激动的口吻道:

昔孔子设教洙泗,倡“有教无类”;朱子立白鹿洞规,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吾辈今日之书院,亦当承先贤遗风,以“明德至善,知行合一”为纲。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书院非独为授业解惑之所,更当为养浩然之气、铸栋梁之材的沃土。愿诸生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自勉,不负韶华。

忆昔弘毅塾初立时,不过茅屋三椽,生徒五六。夏日酷暑,汗滴砚台成墨;冬夜严寒,呵气凝霜作笔。然师生同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昔年困顿,恰是砥砺之机。

今日的弘毅塾大屋伫立,我等更当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持守弘毅之志,薪火相传。

“好!”台下刘绍宗、李存疏等年轻人被陈凡的话语感染,不约而同喝起彩来。

陈凡朝他们微微点头,然后继续道:“前面都是想了几日,闷在书房里写出来的。”

“哈哈哈!”阶下的宾客全都笑了。

陈凡笑了一会儿,然后渐渐收敛了笑容继续道:“

“哈哈哈……”

“弘毅塾既然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那自然在这种时候要重申教育之道,寄以后学之望。”

众人闻言,也全都坐直了身子,聆听陈凡接下来所阐述的教学理念。

“在下希望,未来的弘毅塾和我们弘毅塾的所有夫子都能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以文化人,德业双休。”

《论语》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问之道,当以德驭才。若徒务辞章之巧,而无济世之心,则如无根之木,终难参天。

“第二,兼容并蓄,明辨笃行。”

韩昌黎《师说》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弘毅塾当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然学贵有疑,诸生需存“格物致知”之诚,勿囿于成见,亦勿流于空谈。

“第三,守正创新,继往开来。”

愿我弘毅塾师生共勉:既恪守经典之正,亦敢开风气之先,使书院成“旧学商量、新知培养”的殿堂。

“好!!!!!!”

前排的刘讷、洪升大声叫起“好”来,众人一见这场面,连忙跟着齐声叫好。

一时之间,弘毅塾的中庭叫好声不绝于耳。

陈凡看了看身后,就在他身后隔着一个小湖的地方,望海楼耸立湖畔,仿佛在见证这一盛况。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今日弘毅之门既开,愿与诸君同心戮力,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倘得他年桃李满园,便是对今日盛况最好的告慰。

说到这,陈凡举起手中的酒杯——

谨此!

共襄盛举!

“共襄盛举!”众人同声附和,随即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