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管中窥豹(1 / 2)

中午用饭之后,宾客们大多都没有离开。

因为刚刚中午的仪式名曰“开讲”。

书院落城,真正的仪式是在黄昏时,仿照州县学的“释菜礼”。

为什么宾客们愿意等到晚上都不愿提前离开?

一,当然是给陈凡这个山长的面子,既然要捧场,就要捧个彻底。

二是因为这个时代本来娱乐活动就很贫瘠,而新书院落成这种热闹,很可能一辈子只有这一次机会,众人当然珍惜。

吃完饭后,众人休息片刻,喝了点茶水,很快就发现中庭吃饭时的桌子全都挪走了,在笃学堂前,一众歌舞巷的年轻人充当的帮闲搭建起了帷幕。

有人好奇不解,不知道这是要搞什么噱头。

洪升抚须笑道:“帷帐象征【经筵道统】,书院开讲之后要设帷帐,有【启帷】、【开帷】之义,典出《后汉书》,解经不穷戴侍中”。

“解经不穷戴侍中”这个典故,在场除了寥寥几人之外,都没有听过。

毕竟大家同样看《后汉书》,可谁没事像洪升那样,将那么大的部头全都啃地滚瓜烂熟,有不懂的就开始问了。

比如靠着“解元的学老师”名头混进内场的老例监张邦奇,好奇地转头问身边一人道:“什么意思?”

身边那书生道:“东汉戴凭精通经典,某次朝会上,光武帝命群臣互相考问经典。理屈词穷的将席位让给辩胜者。”

“戴凭一举夺下五十多个席位,被誉为【解经不穷戴侍中】。”

“后人便以【夺席之才】形容知识渊博的雄辩之士,因为后汉朝堂多张帷幕,故而洪先生说用得此典。”

老例监惊讶道:“你是何人?是陈凡的举人朋友?”

那书生惭愧道:“在下李存疏,兴化县生员,并非举人,惭愧惭愧!”

老例监看了那书生半晌:“你惭愧?那我现在是不是应该以头抢地?”

正在这时,突然七声云板音响起。

接着从旁边四书堂中走出四十多个学童,这些学童身着统一的“校服”,来到帷帐之下时,每个人手中的书整齐划一的举起。

随着瑟笙鼓乐声响起,四十名学童在声音条件最好,长相最清秀的薛甲秀带领下开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我只好我,是我周行。

……

学童们唱得是《诗经》中的《鹿鸣》之章,《鹿鸣》出自《雅》,《雅》是周秦旧都得乐歌,也就是西周的国都“镐京”、“丰京”,“雅”在古代有记录书写的意思,发音与“乌”相同,这正是秦地音乐“乌乌”的特点。

因为这是王朝故都,代表中原华夏的正统音乐,所以称之为“夏”

所谓“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夏与楚越地区不同,音乐也有别与楚越,这是久来的传统。

所以在大型庆典、祭祀活动中,要用夏音。

而《鹿鸣》之章,是描写宴会以美酒、音乐款待宾客,表达了待客的热情和礼仪。

尤其是唐朝以后,《鹿鸣》常用在招待乡试考官和举子的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