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考题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齐王因为听了孟子的直言而“变色”,刘讷记得当年正是神宗朝,神宗皇帝因子嗣问题,大臣们要求“立储”的折子常被“留中”。
自己当年年轻气盛,听说这件事后,恰遇乡试考了这题,于是借题发挥,写了这篇文章,当时的湖广提学大宗师严恕很是喜欢这篇文章,觉得青年刘讷是大梁的中兴之才,文章有为天下师的气概,所以那年乡试将他录为湖广榜魁。
后来刘讷为官,常在别人面前提及此事,一生除了会试的座师之外,也奉严恕为师,严恕死后,他还以弟子礼为严恕抬棺,一时之间,刘讷天下闻名。
“时君之恶直言也,征于色矣。”
“夫孟子论贵戚之卿,直言也。直言闻而王色变,尚可与言哉!”
……
看到这时,刘讷发现这段话的下方有一大段小字注释:
文章雄快犀利,齐王闻直言而变色,以六股来发挥所以勃然变色之故,却只用二小股来敷衍题面。
其敷衍题面处,仍将“逆于心”陪起“征于色”之缘故,也即上面六股之意。
这种贵在发挥题意,不贵敷衍题面的作文方法,正是英宗朝诸位文章大家的看家本领。……
最后是陈凡对这篇文章的归纳总结:
看其发题意外六股,首说卿而加乎君,以君而听乎臣;次说弑君篡国,主少国疑,此时有浅渐深之法,刘祭酒之妙笔也。
刘讷看到这心中震撼无比。
他的这篇文章,自己得意了一辈子,能因此夺得乡试榜首,刘讷当然知道这文章很好。
这么多年以来,不少人也会当着他的面提及此文,但大多都说他影射朝政,有一颗赤子之心。
但从来没有人从文章的角度来赞赏文章的本身。
也从来没有人像陈凡一样,一针见血的指出“英宗朝时,八股文章处于大变局之中,各种风格的文章粉墨登场,这些文章标新立异、琳琅满目,却是望之迷人眼。”
“但像和泉公此文一般恪守经注、秉承传统的文风却仍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追逐风潮当然亦无不可;恪守规矩却始终历久弥新。且以吾之细析,似和泉公这种文风,必然大昌于世,观此文者当细细揣摩。”
这段陈凡写的评价的风格,试着仿写几篇,练习一下。
看到这书,刘讷已经彻底无言了。
若在没有看到这本书之前,单凭《三国志演义》和那个什么《三国杀》,刘讷必然要找来南直隶的新任大宗师罗尚德,让他好好找陈凡谈一谈。
院试时的那个有名儒之姿的少年,不能因为想要赚点银钱,便去写些“末流”的文字。
毕竟效仿圣贤治经,在刘讷看来,才是陈凡将来的远大前程。
但见了这《一百篇优秀程文》,又让老头糊涂了。
在老头看来,陈凡搞出的这个程文集,对于文章点评之精准犀利,已然胜出不少当世名家,深得文章三味了。
刘讷叹了口气,心中暗暗道:“真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少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