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笑道:“这句话是北宋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文公昌黎先生的评价。”
接下来,陈凡简单介绍了一下韩愈的人生过往经历,接着转到刚刚的话题:“何为八代?这里的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个八个朝代。有没有人知道,在这八个朝代里,文体有什么共通的地方?”
说到这个,堂中立刻有十几只小手举了起来。
陈凡扫视一圈,从这些人中发现一个往日里课堂的“小透明”——淮州盐运副判郑汝静的侄子郑弈。
这孩子自从来到弘毅塾,整日里病恹恹的,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学习任务倒是能完成,但要说完成的多好那就谈不上了。
陈凡很诧异他能主动回答问题,于是笑着点他道:“郑奕,你来回答。”
郑奕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他有些紧张道:“夫子,郑夫子曾经说过,陈夫子你擅用骈文入八股,开创了制义先河,故而当时给我们介绍骈文时,就说过这几个朝代文人都是擅写骈文的。”
陈凡满意的点了点头,表扬道:“郑奕很不错,今后要多多举手回答问题,给你记一朵小红花!”
郑奕兴奋的脸上红彤彤的,激动坐下,身体挺得笔直,显然陈凡的鼓励很有作用。
陈凡继续道:“八代骈文盛行,这种问题,桎梏很多,有的文人一味追求形式华美,但内容却失之于空洞,这导致一个后果,文章不能言事,言之无物。”
“昌黎先生见此,便族长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强调【文以载道】。什么叫文以载道?就是一篇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对事物的思考,要【唯陈言之务去】,要【词必己出】,反对骈文那种刻意的堆砌词藻,推动散文回归质朴自然。”
陈凡这段话说得非常容易理解,堂中的学童们立刻便听懂了。
“那什么又是【道济天下之溺】呢?”陈凡这次没有让学童们来回答:“昌黎先生生活的年代,佛老盛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岌岌可危,民间多是悲观厌世修来生的谬论,昌黎先生视此为【道统中断】、【天下之溺】,那需要怎么拯救天下人心呢?”
“儒学!”
“举个例子,上古帝王未受佛学影响却享长寿、国运昌盛,汉明帝引入佛教后,东汉至南北朝君主多短命、亡国。”
“梁武帝三次舍身佛寺,禁绝牲祭、素食苦修,最终却被叛将侯景逼死,国家覆灭。这是什么?这是【事佛求福,反更得祸】!”
“所以昌黎先生觉得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博爱之谓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咱们圣人弟子,当以【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的坚守,将圣人之礼提升为超越生死的精神追求,从而对抗佛道的避世思想!”
“这样,国家才能强盛,百姓才能安居,这就是昌黎先生以儒斥佛道的最终目的。”
说到这,陈凡顿了顿:“说了这么多,其实刚刚举得这些例子,夫子想告诉大家的只有四个字——”
【文以载道】
“如果一篇文章中,不能阐发一种核心观点,那文章就会失之于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