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媺娖不解:“他做的很好吗?”
“不是,根本原因就是他什么钱都敢收。”
朱媺娖一头问号:“啥?”
“就这么说吧,列强公使们对奕匡有一个评价,意态殊极恭顺,是个妥妥的软骨头。”
。。。。。。。。。。
朱媺娖无语:“这不就是卖国贼嘛。”
“对啊,只要给他好处,奕匡也可以成为维多利亚的肱骨之臣。”
“八国联军时期,慈禧带着光绪去了西安,北京这边交给了李鸿章。”
“你猜猜英吉利是什么想法?”
朱媺娖嘴角一抽:“不会是让那个奕匡来吧。”
“还真对,英吉利人表示李鸿章来不来不重要,奕匡必须来。”
“可以说名震欧洲了。”
“八国联军之后,清朝是一天不如一天,但奕匡进了军机处。”
“这清朝越倒霉,奕匡越走运。”
朱媺娖好奇:“那他是怎么成为辛亥革命第一功臣的呢?”
“因为有财啊。”
“啊?”
“奕匡对于财富的执着已经到了非常夸张的地步,整个清朝,他绝对是第一。”
“容禄没了之后,他就成了清朝最后有实权的满人大臣了,不止成了首席军机大臣,还管外交。”
“他的儿子掌握着财政大权,地方想做什么事,那就必须疏通他的关系。”
“所以他直接明码标价。”
。。。。。。。
朱媺娖无语:“价格很高吧。”
“对,首先要给门卫四百两,见到他之后还要另算。”
朱媺娖呵呵一笑:“门卫都四百两,他堂堂庆王肯定更多。”
“嗯,卖官鬻爵对于庆王来说更是小事,而且他把卖官鬻爵做出了新的高度。”
“比如革命党吴禄贞,依靠革命党人凑的四万大洋当上了陆军第六镇统治。”
朱媺娖扶额:“这……我要怎么说呢。”
“后来,梁启超买通了御史,打算立刻立宪,奕匡知道后直接说御史三千一位,上不封顶。”
朱媺娖张了张嘴,已经无话可说了。
“奕匡七十大寿的时候,清朝有头有脸的大臣都给他送了大礼,就贪污大会,懂了吧。”
朱媺娖点头:“懂了。”
“这还没完,作为清朝的庆王,他主动提出立宪,怎么说呢,不能说他的想法有多先进。”
“因为当时国内外讨伐清朝的舆论越来越多,他也觉得清朝没几天了。”
“所以他就提立宪,可以凭借这个,在清朝没了之后可以去新的朝廷。”
朱媺娖挠了挠头:“这人,我该怎么说呢?”
“清朝灭亡的五年后,奕匡没了,作为亲戚的溥仪直接对他破口大骂,丝毫不在乎所谓的死者为大。”
“奕匡的家人讨谥号的时候,溥仪直接给了个丑字。”
“这还没完,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之中也重点提到了他。”
朱媺娖也觉得稀奇:“这种人都能成为核心高层,也是奇了。”
“很简单,慈禧对用人,从来不是看能力和人品,而是看是不是和她一条心的。”
“在慈禧眼中,贪污卖国都是小事。”
“这里不得不夸一下清朝,就这种德行,竟然可以苟但二十世纪,不得不说,这就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