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算是彻底听明白了,也被李俊业的所折服,也不多说,盖上薄被,呼呼地大睡起来。
翌日,清早孙小虎和吴小六早早的来了,除此之外村长还特意安排了村子里几个得力的助手,和他们一起随行。
吴村离离最近的盐场,只需要走上十几里路,就能到达,初夏时节不冷不热,草木葳蕤,虽然没有骑马,一路步行而来,李俊业还是很惬意的。
走了一个多时辰,终于到达了盐场,这个盐场在两淮比起来并不大,但汇集了附近十几个村子,有两三百口灶,灶户们正在特制的火灶前,烧火熬盐,除杂等一系列繁杂的手续。
煮盐,并非是简简单单的将海水倒入锅中来煮,而是也有一道很复杂的流程。
因为燃料很贵,为了节约燃料,在炉子点火的那一刻起,衣衫褴褛的灶户们就像不知道疲惫的机器一样,手脚无歇的生产,争取不浪费一丝火候。
这来的并不是时候,灶户们正忙着连撒尿的时间都没有,岂有工夫听你瞎掰。
李俊业在盐场逛了逛,一直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才有机会,将灶户们召集在一起,将在吴村的那一套说辞重新复述了一遍。
再者村长派人的这些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古代农民活动范围有限,附近几个村子的人往往都会互相认识,有这些人现身说法的出来详细解释,村民们就更容易接受。
反正废话一大堆,灶户们关注的只有两句话,他只管四成的人,保证这四成都能被良好的安置,无论被他安置在哪,收入都比现在高很多。
毫不出意料,所有的人再次齐刷刷的选择进未来的晒盐场,这个李俊业认为并不怎么好的选项。
真的是万事开头难,没想到在盐场是如此的顺利,李俊业跟着大伙在盐场吃了一场饭,因为没有提前通知,他这个大名鼎鼎的总兵官分到的也是一碗稀饭,少许咸菜。
古人日食两餐,贵族向来如此,以至于南方很多地方,婚丧嫁娶依旧保持着两餐的习俗。
贵族吃两餐是为了讲究,底层百姓也吃两餐,那仅仅是因为穷,贵族虽然只吃两餐,但是吃得好,饮食丰盛,摄入热量并不低,跟连饭都吃不上的底层百姓来说,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这样的稀饭也不是人人都能吃到的,只有他们这些外出干体力活的汉子才能吃到,那么这碗稀饭李俊业还有什么怨言呢!
稀饭很清,虽然不能照镜子,但也是没多少粮食,清汤寡水那种,李俊业端起碗,甚至都没怎么用筷子,一碗稀饭就悉数进入了肚子,旁边的刘昕也是如此。
放下了碗后,李俊业又在盐场转了一大圈,为了塑造自己关心百姓疾苦的形象,他还耐下性子,不时与灶户相交谈,一直到了太阳西斜,李俊业留下了两个亲兵登记造册,自己则带着人返回了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