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义务教育,不仅能全面提升未来百姓的文化素养,为国家源源不断培养人才,还另有两大益处。
其一,借此契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扫盲”。
给孩童授课的先生,完全可以兼任成年人的老师,只需错开教学的时间即可;现有的教室,同样可以轮流共用。
成年人白天劳动,晚上去学校上夜班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就能识文断字,会基本的计算。
现在,对有文化的人才需求是如此之大,普通老百姓能看到,他们也愿意去学习。
一旦大量成年人脱离文盲之列,便能胜任基础的技术工种,可立刻缓解大明眼下紧迫的人力资源缺口。
其二,通过普及化的教育,由国家统一编纂教材,在全国推广,使整个国家的民众的思想观念趋于一致,进一步增强大明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事实上,在此之前,百姓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极其淡薄。
他们抵御外族入侵,往往只因对方手段过于血腥残酷,为了活命,不得不拼死反抗。
至于“国家荣誉”“民族尊严”“捍卫国土完整”之类的概念,在他们心中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推行义务教育,能从幼时开始,潜移默化地为他们树立这样的观念。
唯有如此,大明方能凝成一股不容撼动的伟力,华夏民族将变得更加牢不可摧。
由国家统一实施义务教育,自然也就会编写统一的教材,这就保证了教育掌握在大明朝廷的手中。
要知道,以往的私塾教育,给学生们灌输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可全在讲课老师的一念之间。
朝廷是难以控制和掌握的。
表面上,大家教的都是儒学,是四书五经,是圣人之道。
实际上的解释,往往大相径庭。
说白了,授课的老师,都会在讲课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见解。
其中将人引入歧途的,不在少数。
实行统一的教育,使用统一的教材,就能大幅度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
朝廷必须要牢固掌握小孩子的教育,而不是任由私塾随意给孩子灌输其他乱七八糟的思想。
此外,朝廷若想要推广的新思想与新观念,也要藉由校园的课堂,一寸寸扎根于每个大明子民的心中。
……
这些时日里,祭祀圣人的各项筹备皆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除官员、勋贵、孔氏后裔外,方孝孺等一众名重一时的大儒,亦已纷纷抵达曲阜。
祭祀前两日,《大明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当世衍圣公孔讷的署名文章。
洋洋洒洒数千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圣人之道的本源,正是如今备受推崇、风行天下的新学精义。
文章中言,“天下为公”,乃儒家思想的中枢,是真正的圣人之道。
文章一出,立刻引发举国轰动。
毕竟,孔讷的身份何其特殊!
他是孔圣嫡系,承袭衍圣公爵位,在如何认定“圣人之道”这个问题上,他的看法,重若千钧。
孔讷的公开表态,无疑极具分量。
消息传开,百姓争相传阅,不少人更是举着报纸奔走相告。
甚至有人手执报纸,当面质问那些素来轻视“新学”的老学究,冷嘲热讽:“你们读书读到哪去了?圣人后裔都认同的道理,你们却不懂?”
在他们看来,既然连孔圣人的直系长孙都言辞如此坚决的支持新学,那还有什么可争辩的?
翌日的报纸,又接连刊登了其他大儒支持新学、拥护孔讷的观点的署名文章。
至此,有心人早已洞悉玄机。
这是陛下欲借此次盛大的祭圣之礼,正式为新学正名,确立其堂堂正统。
这并不奇怪,陛下之前的态度,已是显而易见。
新学早已席卷天下,成为当世第一显学。
许多人都在期盼着旨意早日公布,树立新学为儒家正统,对此感到兴奋万分。
当然,也有些一些顽固的守旧派,对新学仍极端厌恶。
面对朝廷可能树立新学为正统的事实,他们深感诅丧无比,一个个皆如丧考妣。
……
祭祀之日,文庙周遭早已人潮汹涌,摩肩接踵,黑压压望不见尽头。
虽说能获准入庙参与祭典者,寥寥无几,但这并不妨碍百姓们前来一睹盛况。
圣人的威望,深入无数人骨髓,历经千载而不衰。
哪怕是不识一字的乡民,亦心怀敬仰,将圣人奉若神明。
儒家文化和思想,在华夏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再加上,民间早早流传:陛下此番亲祭圣人,将会宣布一些惊动天下的重大举措。
于是无数百姓怀着炽烈的好奇心,从四面八方涌来。
自文庙向外,十余里大道,尽是人头攒动,密密麻麻望不到边际。
有人甚至提前数日便赶到,只为在看热闹时,能离前排更近些,哪怕仅仅能瞧见前方的人背影,也心满意足。
至于祭典本身,外人自然无缘得见。
文庙之门,向来只对少数人开启。
毕竟,文庙本身就那么大,容纳不了多少人。
然而,数十万百姓齐聚庙外,那场面,已是非常震撼。
“咚!”
“咚!”
“咚!”
一声声的钟响传来。
这是祭祀正式开始的讯号。
外方熙熙攘攘的人群,也迅速安静了下来。
尽管大家不能去文庙里面参与祭祀,只能在外面看着,却也丝毫不影响他们“朝圣”的心。
听到钟响,他们也一个个皆自发的整理衣冠,肃静以待。
既然来了,哪怕不能到里面祭祀,就在外面“祭祀”一番,也算是自己的一片诚心了。
来这里的人,几乎都是这么想的。
故而能迅速安静下来。
“啪!”
“啪!”
“啪!”
又是几声鞭响,古乐声徐徐奏起。
文庙内,朱允熥正身着庄严的冕服,神色肃穆。
依循早已拟定的礼仪程序,缓缓开启这场关乎天下变革的大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