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千百年的智慧!升堂!(2 / 2)

他声音平淡,话语却如冰锥般刺人:“圣上降旨,无非是发回重审。”

“可你想想,那些经手此案的官老爷们,一旦给席云琅翻了案,岂不等于自承眼瞎,承认先前三级衙门的审理皆是错判?”

“这天大的干系,谁来承担?”

“谁又担得起?”

“与其冒着丢掉乌纱帽的风险,倒不如一错再错,将席云琅的罪名坐实,办成铁案,再上呈御前回禀了事。”

“如此一来,大家的面子都保住了,至于那席家小子的性命……哼,不过是牺牲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罢了。”

他最后看了一眼朱允熥,仿佛在看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幽幽地补了一句:“这么简单的道理,那些官老爷们难道会不懂?”

“席云琅的冤屈啊……洗不干净了,这辈子都洗不干净了。”

听到这番剖析,徐妙锦清丽的脸上流露出一丝震动,不禁侧首望向朱允熥。

这其中官官相护的机巧,朱允熥早已对她点透过,只是她未曾料到,市井之间,一名寻常百姓竟也能将这层利害关系看得如此透彻。

朱允熥对此却无半点意外。

寻常百姓对于官场积弊的洞察,往往一针见血。

那是一种根植于骨血、历经千百年压迫与失望才凝结成的生存“智慧”。

徐妙锦虽聪慧绝伦,却终究生于公侯之家,隔着一层云端看人间,她思考问题的角度,与这些在尘世中摸爬滚打的百姓,自然大不相同。

“办案失察,顶天了不过是革职罢官,可欺君罔上,那是要砍头抄家的滔天大罪。那些官员,当真有这个胆子?”朱允熥的语气仍继续再次追问。

“小兄弟,你还是没明白。”那人嗤笑一声,眼中的讥诮更深了,“你的固然有道理,可若是这案子没错,他们也没有欺君罔上呢?那是不是什么事都没有,皆大欢喜吗?”

“关键就在于,只要他们把这案子办成滴水不漏的铁案,皇上看的是他们的奏报文书,又如何能知晓这其中隐情?”

“他们都是读书人,是玩弄文字的高手,知道怎么给皇帝写奏章。”

“这案子的是非曲直,终究是由着他们去向皇帝奏报。”

“这就是他们敢赌一把的底气!”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道:“再说了,这官场上的事,向来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想当年无上皇在位的时候,严厉惩治贪官污吏,将他们剥皮揎草,何其酷烈,可贪官污吏不照样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只要瞒过了圣上,这事便神不知鬼不觉。”

“凡是敢贪钱的官员,便敢做这事。”

“可这世间的官员,又有几个不贪的呢?”

朱允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那席云琅此案,重审已有定论了么?”

那人摇了摇头:“那倒还未,只听说,正式宣判就在这一两日之间。”

一直沉默的徐妙锦忍不住插言,清脆的声音带着一丝不解:“既然尚未宣判,诸位又怎会如此笃定,衙门就一定会枉法乱叛,继续冤枉席云琅呢?”

那人闻言笑了,耐心解释道:“姑娘有所不知,这官府审案,明面上,升堂问案的是官老爷,可实际上跑腿、磨墨、整理卷宗的,全是下头的书吏衙役。”

“他们才是真正的一线经办人。”

“案子怎么审,罪名怎么定,早在官老爷坐上公堂之前,下头的人就已经把调子定好了,卷宗写得明明白白。”

“老爷最后过堂,不过是照着本子念,敲一下惊堂木,走个过场罢了。”

中年汉子语气微转,又道:“当然,若是一般案子,按新政交由法科审理,或许还有变数。”

“但席云琅此案,早已惊动天听,如何收场,官老爷们私下里早已通好了气,给

“这天底下哪有不透风的墙?”

“衙门里的书吏衙役,哪个不是咱们县里拖家带口的本地人?”

“沾亲带故的,三杯黄汤下肚,有什么话是捂得住的?”

“所以啊,案子还没判,结果早就传得满城皆知了。”

朱允熥轻轻点头。

后世的公务员,普遍都有很强的保密意识,不会将单位里面的事,对外面的人乱说。

但这个时代刚好相反。

衙门里有什么事,外面的老百姓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一是办事的差役,书吏,都喜欢去外面与别人说。

二来嘛,由于宗族,亲戚,家庭等原因,很多时候,受到“道德绑架”的他们,也不得不说。

就连朝堂上议事,若非朱允熥三令五申,禁止将“禁中语”传到外面,并对此专门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章,对泄密者严厉惩罚,才好了许多。

以前同样是前脚刚在奉天殿议完,后脚就能在金陵城的酒楼里听到评书版本。

徐妙锦生就一副侠义心肠,听着这些令人齿冷的内幕,早已是义愤填膺,一双清亮的杏眸中燃起怒火,她攥紧了拳头,愤然道:“公道人心,是非黑白,难道那些头戴乌纱,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读书人,竟还不如街头的贩夫走卒分得清楚吗?”

“依我看,对付这等蠹虫,讲道理是没用的,非得用雷霆手段,杀一儆百,方能整肃乾坤!”

她这番话语铿锵有力,带着一股凛然之气,竟让周遭的议论声都为之一静。

旁边一个货郎打扮的人打量了她几眼,忍不住打趣道:“哟,瞧这位姑娘,生得这般俊俏,说起话来却带着一股子沙场上的煞气,倒真有几分替父出征的花木兰,挂帅临阵的穆桂英那股英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