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朱允熥的帝王心术!新的策略!(2 / 2)

“过去,常有赤贫之家,诞下女婴,不加抚育,便狠心溺毙盆中!”

“此等恶行,虽国法不容,然事发于蓬门陋室之内,外人难知,官府难查。”

“究竟是病夭,还是人为,皆在亲生父母一念之间。”

“直到陛下登基,天下承平,百姓温饱,此风才稍有遏制。”

他语气沉痛道:“那高额聘礼,纵有千般不是,万般弊病,却也因此让一些利欲熏心的父母,觉得养育女儿将来亦能有所回报,留下了她们的性命。”

“可以说,这贪婪的恶俗,也救下了万千女婴!”

“如今,陛下若一举尽废聘礼,臣恐溺女之风,死灰复燃啊!”

王守廉这番话,如同一盆冰水,兜头浇下。

朱允熥脸上的笑容缓缓收敛,双眉微蹙。

他知道,王守廉所言,句句属实,这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

更是这个时代的残酷。

所谓“重男轻女”,远非后人想象中那般简单的情感偏好,而是铭刻在律法与宗法中的铁则。

一个最根本的区别便在于承嗣。

若一户人家仅有一女,那她几乎没有可能继承家业。

除非招上门赘婿,且诞下男丁延续香火。

否则,纵有万贯家财,良田千亩,也只会按照血脉亲疏,交由族中的堂兄弟、甚至是远房的叔伯侄辈继承。

女儿,从始至终,不过是个外人。

世事流转,常有悖论。

这畸形的高昂聘礼,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溺毙女婴恶俗的一种酷烈反噬。

当天平过分失衡,世道便会用这般扭曲而惨痛的方式,在百年血泪间,寻求其自身的平衡。

前朝唐宋年间,部分郡县便因溺女成风,导致男子无妻可娶,聘礼因此疯涨。

后来的父母见生女有利可图,便渐渐不再溺女,慢慢重新恢复人口平衡。

但仅仅是禁绝高额聘礼,就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朱允熥并不认同。

正待出言反驳,一旁的李崇文却已然踏出一步,朗声开口。

“启奏陛下,臣以为,王巡按此虑,或可不必。”

“往昔溺毙女婴之事,固然有世人重男轻女的偏见作祟,然其根源,恐怕更在于一个‘穷’字。”

“说到底,是百姓家中无隔夜之粮,养不起多余之口啊。”

他长叹一声,道:“若非家中断炊,走投无路,试问天下,又有哪个为人父母者,忍心将自己十月怀胎、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手浸入寒水之中?”

“那实是万般无奈下的割心之痛啊!”

“家中存粮仅够养活一名孩子,留男丁以继香火,便成了绝境下唯一且残酷的选择。”

“此非人性之恶,而是贫穷之罪。”

李崇文说到这里后,声音忽变高昂,“正如王大人方才亦言,自陛下登基以来,澄清吏治,与民休息,推行新政,成效显著。”

“如今我大明百姓丰衣足食,仓廪渐实,民间溺女之事早已几近绝迹!”

“这,便是最有力的明证!”

“百姓只要养得活,自然就舍不得。”

“故而,臣斗胆以为,陛下匡正聘礼之风,已无后顾之忧。”

朱允熥缓缓颔首,李崇文之言,如拨云见日,正中要害。

天良丧尽、视亲生骨肉如草芥的父母,终究是极少数。

更多的,只是被贫穷逼到了绝路的普通人!更

勿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子连心,父女天性,这份与生俱来的牵绊,岂是轻易能斩断的?

若非到了山穷水尽、不弃一人便要饿死的地步,谁又会下此毒手?

最有力的佐证便是,满朝官宦之家,其中不乏思想守旧、极度重男轻女之辈,但从未听闻有谁家会做出溺毙亲女的丑事。

他们或许会叹惋,或许会冷遇,但终究会将其抚养成人。

归根结底,无他,唯家有余粮,养得起罢了!

溺婴惨剧,从来都只发生在那些家徒四壁、食不果腹的茅屋之中!

是贫穷,在逼迫他们做出最艰难的选择!

后世的男女性别选择,则主要是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

也是在被迫只能选一个的情况下,选择了男婴。

反之,在没有限制,且不愁饭吃的情况下,男女比例大体上都是平等。

不止是大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重男轻女’的现象,但都没有因此而造成性别比例极度失衡。

不过,话说回来,王守廉的提示,也不容忽视。

为君者,既要相信人性之善,更要防范人性之恶。

将天下安危寄望于百姓温饱之后的自觉,终非万全之策。

朱允熥心中思绪电转,已经有了全盘规划。

“防微杜渐,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朕决意将再颁布几道新政。”

“其一,户籍之事,乃国之大本。”

“此前朝廷允民流动,制发身份文牒,以便商旅往来,此举利国利民,然真正前往官府,办理了身份文碟的人,终归是少数。”

“百姓若不打算出远门,便不去官府办理。”

“朕以为,不能再这样听之任之。”

“自今日起,此事需推行天下!”

“传朕旨意,着各地官府,为辖下每一位子民,无论男女老幼,尽数造册,颁发身份文牒!”

“首次制作文牒的费用,由国库全权支拨,不得向百姓摊派分毫。”

“若有遗失需补办者,方可酌收工本之费,亦需明码实价,严禁官吏借此敛财!”

“此事,以三月为期,务必完成。”

“各地官府可借此良机,彻底清查辖内户口人数,务求将其数精准统计,上报户部。”

“给政务处发电报,命其即刻会同朝廷诸部,就此事拟定章典,详列条陈,颁行天下,各级官府一体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