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文明的灯塔!压垮百姓的风俗!(1 / 2)

要知道,新学与科学的推广固然顺利,可积淀数千年的封建传统势力依旧不可小觑。

哪怕他们在大势之下暂时偃旗息鼓,却仍能深刻左右无数民众的思想。

改革推进得越快,观念上的碰撞也就越激烈。

朱允熥这一招,绝妙之处正在于,即便反对者明知他是在借圣人之名行自己的新政,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来。

除此之外,朱允熥还怀有更长远的谋划。

那便是将“圣人理论”传播到海外。

“科学”是大明独有的财富,而“圣人”却是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象征。

朱允熥强调,周边各国若想像大明一样富庶强盛,首先要学习的并非科学和新学,而是孔夫子旧有的道统!

这不仅是大明对外的宣传口径,更是朝廷反复强调的“普世真理”。

文化的扩张,是提升大明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一步。

要让列国之民心悦诚服、由衷仰慕,就必须令他们相信大明才是文明的灯塔。

因此,朱允熥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亲自祭祀孔圣人,本身便是最有力的姿态,也是一份极具分量的外宣。

这些儒家的“普世真理”,大明自己可以不信,或者仅仅装着信的样子,披儒家之皮,行科学之实,但对外面的国家,却一定要让他们相信。

这亦是让大明始终保持领先的关键所在。

……

有了河南的前车之鉴,此番在山东迎驾的,只有巡抚李崇文、巡按王守廉,以及他们直属的随从官员。

地方上除了所在府县的知府、知县之外,再无多余官员出面。

河南官场在皇帝巡视之后已被搅得天翻地覆,一切皆是从全省官员们集体接驾开始。

山东官员们纵然心思再迟钝,也不可能再犯和河南一样的傻,给自己惹祸上身。

行过迎驾大礼后,朱允熥开口询问山东的施政情形。

巡抚李崇文立即上前,滔滔不绝地答道:

“自臣上任山东巡抚以来,秉承圣意,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行‘新学’与‘科学’。”

“数年来,共新建新学及科学讲堂书院四座,兴办各类学校五百七十一所。”

“新建规模较大的工厂共有六百八十三家。”

“境内兴修水库五十二座,铺设水泥道路一百零六条,其中国道六条,省道……”

他说起自己任上所办之事,如数家珍。

修建了多少学校,设立了多少工厂,开凿了几座水库,铺了多少条驿路,增加了多少财政收入,开垦了多少荒田,甚至包括引进红薯、土豆、玉米等作物的亩数与产量,都一一罗列出来。

那股熟练劲儿,似早已在心里背诵过无数遍。

后世有句俗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意思是,当官要有政绩,就得拿得出确凿的数字作凭证。

李崇文虽然未在后世做官,却深谙此道,把其中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各种政绩数字皆是信手拈来。

不过,朱允熥倒没有因此反感。

若放在后世,他对这种以数字堆砌政绩的官员,大抵是不屑一顾的。

可眼下终究还是大明,尽管他正全力推行改革,但多数官员出身皆受儒家教化,向来喜欢空谈文章道德,对切实的数字和具体政绩往往麻木迟钝。

在做官一事上,这些出身儒门的读书人,最大的心得并非如何兴利除弊,切实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而是如何以所谓的道德文章去“感化”百姓。

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社会里,官府素来讲究无为而治。

只要不扰民,让百姓安生度日,便被称作是清官。

哪怕整日高谈阔论,只讲仁义礼智,不做任何实事,也未必会被视作无能。

这反而是传统封建时代官员的“为官之道”。

越是“清官”,越喜欢这样。

可如今的大明,在朱允熥的推行下正急速蜕变,朝廷所需的,已不是坐而论道的清谈之士,而是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能大刀阔斧推行改革的能臣干吏。

相比之下,李崇文这种以“数字”论政的官员,反倒更合朱允熥这个皇帝心意。

至少,他会为了政绩数字而付诸实际实动,做一些实事,这才是朱允熥想要的结果。

“嗯,不错,不错!”

李崇文将政绩一一道来,朱允熥不断点头称许,“若李爱卿所奏不虚,那山东在你的治理下,确实是蒸蒸日上,朕很是欣慰。”

李崇文心中一松,立刻伏地叩首,声音铿锵而恭敬:

“臣承蒙陛下不弃,擢升为山东巡抚,得以主政一方。”

“臣必竭尽全力,勤勉为政,治理好山东,不负朝廷所托,不负陛下圣恩!”

朱允熥朗声一笑,挥手示意他起身,道:

“有这份心便好。只要实心实意为朝廷办事,朕绝不会亏待你们。”

说罢,他的目光转向一旁始终未语的山东巡按王守廉,道:

“王爱卿,你可有何事要奏?”

先前李崇文滔滔不绝,而王守廉却站在一旁,始终保持沉默,两人形成了鲜明对照。

此时见皇帝点名,王守廉方才有了反应,拱手行礼:

“启奏陛下,李巡抚治理山东,卓有成效,臣亦心生钦佩。”

“臣身为巡按,首责乃是监察山东百官行事。”

他略顿片刻,接着道:

“恕臣直言,山东这两年,经济发展确实迅猛。”

“从前饿着肚子的百姓,如今几乎家家有余粮,衣食已不再是难题。”

“四野再无饿殍横陈。”

“即便黄河溃堤,灾势汹涌,赈济仍然井然有序。”

“灾民皆能得食,衣食无忧,再无饥寒之苦。”

“此乃陛下圣德所及,亦是李巡抚治理山东的显著功绩。”

“仅此一事,便可称为不世之功!”

王守廉语声一转,眉宇凝重:

“然而,功绩背后,亦藏有隐忧。”

“山东经济繁盛,百姓丰衣足食,人心却已不似往昔那般淳厚质朴。”

“昔日之山东,乃孔孟之乡,礼法森严,人心向善。”

“可如今风气骤变,几乎人人逐利,个个唯钱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