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朗声道:“自邮传部设立以来,大明朝的通信体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文往来变得极为便利,发送成本也大幅降低。”
“京师各部与下属各地方部门之间的联系,因此变得前所未有的密切。”
“更何况,现在又有电报站的辅助,信息传递更是瞬息千里,便捷无比。”
“仅仅通过大量的信件和电报往来,京城各部便能对
“足以进行有效考核了。”
“往日里朝廷与地方主官之间的联系,还没有现在各部门与下属机构之间的联系这般便捷与频繁呢。”
“那时候的朝廷,尚且能够对地方主官进行有效的考核与制约。”
“如今的朝廷各部,也一定能考核自己的直属下级机构!”
“此外,”朱允熥补充道,“京师各部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派遣官员,前往地方进行巡视,深入基层,实地考察各级机构的运作状况与官员的履职情况,确保政令畅通,吏治清明。”
这一条,简而言之,便是强化各部的垂直管辖之权。
以按察使司为例,非但要对一省之巡抚、巡按负责,更需直接听命于京师的刑部。
这是朱允熥一贯的政见,之前就有施行,如今不过是借此机会,将其进一步深化罢了。
以往,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山川之险,道路之遥,朝廷的政令难以一日千里。
驿传太慢,音讯往来不易,各部亦无法派遣得力干员,对天下州府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巡查。
然今时不同往日,技术革新后一切都变了。
驰道驿路,四通八达。
电报邮传,瞬息万里。
昔日的桎梏,已然化为坦途。
朝廷之手,终能伸及帝国的每一寸肌理。
大一统的王朝,其益处不言而喻。
天下承平,免于战乱,便是万民苍生最大的福祉。
但在农耕为本的时代,大一统亦有其难以规避的弊病。
各地皆以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为根基,后世那种统一大市场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在此时的封建社会里面,很难发挥什么优势。
恰恰相反,一个王朝的疆域越是辽阔,其治理便越是举步维艰,统治的成本亦水涨船高。
仅是将各地的税赋粮草,历经千山万水运抵京师,沿途的损耗便已是骇人听闻的天文数字。
至于其他的。
譬如天高皇帝远,政令不出京城。
地方官吏一手遮天,朝廷难以有效监督等沉疴痼疾,更是无需赘言。
然而,工业时代的曙光,已然照亮前路。
这场席卷而来的技术革命,将彻底颠覆这一切。
当地方与朝廷的联络变得紧密无间,对天下官吏的监管,亦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元。
此前一是技术不成熟,二是为了新政而有意“放任”。
现在要真正收紧了。
“此外,凡官员之任命,当推行‘公示’之制。”朱允熥的声音沉稳而坚定。
“自九品末吏至一地主官,其任命皆需事先公之于众。”
“下级官吏,向治下百姓公示。”
“高级官员,则在相应的官僚体系内进行公示。”
“公示期间,无论官民,皆可对拟任官员提出检举或异议。”
“对于涉及高级官员的检举,刑部与都察院在接到之后,立案详查,务求水落石出。”
“待查明确无不端,所报之事皆为子虚乌有,方可授其实职,予其官印。”
“倘若查有实据,或异议确凿,则原先之任命立即作废,另择贤能!”
“其他各级官吏的任命,推而广之,皆照此法实行。”
“如果检举后,做出任命决定的官僚不去查验,可继续向上举报,直接向朕检举。”
朱允熥话音落下,徐妙锦眸中异彩一闪,便颔首赞道:“陛下此法,可谓釜底抽薪,妙绝!“
她朱唇轻启,声音清越:“俗语有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人之在世,谁能保证自己一生行事皆是天衣无缝?”
“只要他曾做过违法乱纪、有亏官德之事,在这任命前的公示之下,便如同将自己置于烈日之中,无所遁形。”
“届时,一定会有人检举揭发。”
说到此处,她嘴角勾起一抹洞悉世事的弧度:“尤其是那些与他地位在伯仲、素有竞争的人。”
“官场之上,同僚之间,既有官官相护,虚与委蛇,亦有明争暗斗,生死较量。”
“尤其是在晋升的关键时刻,官位仅此一个,旁人上去了,自己便断了前程。”
“在此等情势下,若能手握对方的劣迹罪证,又有一个堂皇正大、直达天听的渠道可以呈上,何愁无人乐于为之?”
她的分析,将官场那不见血的刀光剑影剖析得淋漓尽致。
朱允熥含笑点头,这正是他的目的。
接着,朱允熥又阐述自己的全盘计划:“其三,除地方官吏的固定任期之外,朕将设立一支独立于地方之外的‘流动巡察使’队伍,不间断地巡视天下,考核官吏。”
“这些巡察使,每一次的任务都是随机指派,与地方官吏基本无瓜葛。”
“如此一来,他们便极难在短时间内被拉拢腐蚀,更难以结成盘根错节的利益之网。”
朱允熥的思路清晰得如同一张巨网,此刻正在缓缓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