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黄河溃堤的真相?(1 / 2)

青年男子再次细细打量了一眼那块锦衣卫的腰牌,又将目光转向朱允熥,接着又瞥了一眼旁边的徐妙锦,他脸上的神色变幻不定,复杂异常。

半晌,他才郑重地拱手施礼:“能有锦衣卫随身护卫的,其身份之尊贵,自不待多言。”

“便是河南的巡抚巡按,也绝无如此待遇。”

他沉吟片刻,继续说道:“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当今天子年少有为,他所启用的重臣,也多为年轻俊彦。”

“但年轻到大人您这等程度,也确实出乎草民的意料之外。”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愈发恭敬:“草民陈观澜,拜见大人!”

说着,他便单膝跪地,恭敬地拜了下去。

朱允熥伸手将他扶起,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道:“出门在外,又不是在公堂之上,陈兄有何话,不妨直言不讳,又何须如此多礼?”

陈观澜连忙称谢,随后方才开口道:“救灾的实际情况,大人方才已亲眼所见,陈某便不多赘述了。”

“虽然表面上看来,今年的救灾工作还算不错,至少保证了灾民有口吃的,不至于饿毙。”

“但自从陛下推行新政以来,大明早已今非昔比,国力昌盛,钱粮充裕。”

“《大明日报》上直接公布了各项救灾措施,若按上面所言,朝廷为此次救灾所拨付的钱粮,恐怕比从前多了十倍都不止!”

“可最终能够落到灾民手中的,却依然只有一碗难以饱腹的稀粥和一个馒头,这其中究竟有多少贪墨,自是可想而知!”

朱允熥听罢,轻轻点头,神色凝重。

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今日所见的救灾场景,如果放在十年前,老朱还在位的时候,那简直已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毕竟,那时候的大明,依旧是一个非常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家,生产力低下,赈灾能力有限。

能给每个灾民一碗粥,一个白面馒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但如今,大明的工业化进程初具成就,国家财力、物力已远非往日可比。

此次黄河溃堤,朝廷调拨了大量的银钱,物资,粮食。

若是朝廷拨付的钱粮能够全部落到实处,那么灾区百姓的境况,绝不会是现在这副凄惨模样。

如今看来,朝廷用于赈灾的钱粮,真正惠及到老百姓身上的,恐怕连两成都没有。

官员们贪污腐败,中饱私囊的情况,已是愈演愈烈,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陈观澜又进一步道:“其实据草民所知,自从皇帝陛下亲临河南巡视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天,河南巡抚和巡按衙门已经给力投入到抗灾救灾之中,甚至还额外拨发了新的救灾款项。”

他话锋一转,又道:“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些地方官吏,早已贪墨成风,积习难改,又怎可能因为上面一时的压力,就突然收敛手脚,不再捞取钱财了呢?”

陈观澜继续分析道:“就算上面的大官们发现情况不对劲,开始感到害怕了,但长期的纵容与姑息,已经使得

“更何况在他们看来,给灾民每天两顿粥,再加一个白面馒头,就已经算是仁至义尽、恩德浩荡了,绝不可能再多给丝毫。”

“因此,无论朝廷再拨付多少钱财用于救灾,他们最终发放给灾民的,也仅仅是这些,不会再多出一分一毫。”

朱允熥听罢,再度轻轻点头,神色愈发沉重。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说白了,人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便会根深蒂固,极难动摇。

从上至下,所有官吏、衙役,乃至受灾的百姓自己,都普遍认为,作为灾民,朝廷能够有一口吃的,就已经是莫大的恩赐,非常不错了。

这便是为何,这些灾民所得到的救济待遇,明明与他当初定下的规定相去甚远,却几乎没有人去告状闹事的原因。

在他们看来,尽管自己所得到的救济,与《大明日报》上所宣称的相差甚远,但却是实实在在地救了他们的性命,让他们免于饥饿死亡。

对于这些饱受苦难的百姓而言,他们基本上已经感到相当满足,不敢奢求更多。

只有朱允熥这位皇帝才真正清楚,这其中被贪墨侵吞的款项究竟有多少!

大明如今的科技水平,距离后世的高度发达仍有遥远的距离,但却架不住大明资源之丰裕啊!

尤其是人均资源的占有量。

再加上海外源源不断地输送来海量的物资与资源,大明完全不缺钱粮,甚至可以说,现在的大明,比后世还有更多的富余粮食。

毕竟,后世的人口太多,土地资源远远不够。

至少,眼下的大明,对于粥、白面馒头和咸菜这些基本口粮,灾民们完全可以敞开肚皮,尽情饱餐。

事实上,朱允熥也正是按照这样的高标准来划拨救灾款项的。

然而,实际执行起来嘛……

当然,真正让朱允熥深感忧虑的,还有另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

粥和馒头虽然不能让灾民吃饱喝足,但好歹还能勉强维持生命,不至于饿死。

然而,灾民们如今席天而居,没有提供任何帐篷以供遮蔽,更没有干净卫生的饮用水供给他们饮用,这样下去,恐怕用不了多久,疫病就将横行肆虐,一发不可收拾。

河南的救灾工作,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与朱允熥当初设定的部署要求,差了十万八千里!

不过,陈观澜接下来要说的,当然并非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