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升到正中时,田埂边传来一阵孩童的笑声。
几个村民家的孩子,提着小竹篮,在田边捡掉落的谷粒,有的还学着大人的样子,用小手把稻穗上的谷粒搓下来,放进篮子里。
萧承煦见了,走过去蹲下身,拿起一把稻穗,教孩子们搓谷粒:“你们看,这样轻轻搓,谷粒就下来了,捡到的谷粒,回家让娘煮新米粥喝好不好?”
孩子们齐声应着,捡得更起劲了。
张老丈看着这一幕,笑着对萧承煦说:“陛下,您看这孩子,现在就知道捡谷粒,将来定是懂种田的好苗子。”
萧承煦站起身,望着整片忙碌的籍田——官员们割稻、打谷,村民们筛谷、晒谷,孩子们捡谷粒,镰刀声、打谷声、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最鲜活的丰收曲。
他忽然觉得,这籍田的意义,远不止收获粮食那么简单。
春日里的共耕,夏日里的共护,秋日里的共收,让君臣放下了身份,让官民拉近了距离,这才是南陵国真正的“根基”。
夕阳西下时,晒谷场上已堆起了几座金黄的谷堆,像小山一样。官员们坐在谷堆边,身上沾着稻芒和泥土,手里捧着一碗刚煮好的新米粥,热气腾腾的粥里,还飘着几颗红枣。
“这新米就是香,比御膳房的米还好吃!”赵烈捧着碗,几口就喝了半碗,又盛了一碗。
李修远小口喝着粥,脸上满是满足:“这是咱们亲手种的米,吃着心里踏实。明年春耕,我还要来种,争取比今年收成更好。”
萧承煦喝着粥,目光扫过晒谷场上的谷堆,又望向远处的京城和村落,声音温和却坚定:“明年,咱们不仅要种好这籍田,还要把籍田的法子推广到全国。让每个州县都有‘君臣共耕’的田,让每个百姓都能吃上自己种的新米,让南陵国的田,年年都有好收成。”
晚风拂过,晒谷场上的谷粒泛着金光,带着新米的香气。官员们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聊着明年的种田计划,笑着说着,直到天边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才渐渐散去。
杨明汐和陆锦棠走在最后,看着晒谷场上的谷堆,陆锦棠轻声道:“从春日的绿苗,到秋日的金谷,这一路,倒像看着南陵一点点变好。”
杨明汐点头,望着远处的星空,眼中满是希望:“这只是开始。明年,后年,以后的每一年,咱们都会有更好的收成,南陵也会越来越安稳。”
月光洒在籍田上,金黄的稻茬在月光下泛着淡银,晒谷场上的谷堆安静地卧着,像守护着南陵的希望。
这一年的秋收,不仅收获了满仓的粮食,更收获了君臣同心、官民同行的信任——这份信任,比任何粮食都珍贵,也比任何力量都坚定,足以支撑着南陵国,走向更安稳、更富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