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历史上的王忠嗣是什么样的人品,他毕竟死的早,无从验证。
但现在的王忠嗣是李隆基的义子,他对李隆基的感情远胜自己,一开始也没想要给自己卖命,只是迫于形势没得选择而已。
现在他羽翼已丰,立下了当朝屈指可数的大功,再加上手握十几万雄兵,权倾河北,他的内心开始不安分起来也可以理解。
事实上,历史上绝大部分武将都会走上这条路,汉朝有韩信、英布、彭越,明朝有蓝玉、冯胜,清朝有年羹尧,只不过蓝玉、年羹尧表现的更为飞扬跋扈了一些而已。
远的不说,李瑛的手下就有两个这样的人。
一个便是目前正在统兵攻打吐蕃的李光弼,在被封为郡王之后便拥兵自重,再也不敢回京。
或许李光弼是担心被人诬陷,回京之后没有好下场,但他不回京朝廷也拿他没办法,这就是拥兵自重的表现。
你换一个文官试试,皇帝三番五次的给你下诏书,你以各种理由拒绝,只怕早就被灭了三族。
另外一个则是仆固怀恩,因为把女儿嫁给回纥可汗,遭到了奸宦的陷害,干脆直接起兵谋反,最终被郭子仪平定。
甚至可以下个结论,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武将权力越大、功劳越大,野心就会跟着膨胀,也许没有谋反之心,但却无法很好的处理和皇帝的关系。
也就只有城府了得的郭子仪懂得进退之道,该下野的时候下野,该交兵权的时候交兵权,这才得以善终,而王忠嗣显然没有这样的情商。
当然,这也不是王忠嗣的错,毕竟比他用兵还要厉害的韩信、白起等人也没有平衡好与君主的关系。
其他遭到君主猜忌的名将还有卫青、岳飞等等,简直不胜枚举,轻则死后被抄家灭族,重则直接被赐死。
有道是“卧榻之侧岂容猛虎酣睡”,历史上任何皇帝都不会容忍手下大将掌握大权,在自己死后威胁子孙。
所以刘邦纵容吕雉除掉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朱元璋弄死了蓝玉、冯胜、李善长等功臣,就连行事温和的赵匡胤也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拥立自己功臣的兵权……
也就只有李世民登基之后没有对功臣下手,盖因他登上帝位的时候只有二十八岁,远比李靖、李绩这些功臣们年轻,所以不用担心自己死后功臣拥兵自重的问题。
至于王忠嗣命令安守忠先去攻打渤海国的西京与南京这件事,李瑛暂时不打算插手。
既然说过让王忠嗣节制安守忠,那自己就不要微操了,让安守忠自己想办法应对。
能抢到功劳是你的本事,抢不到功劳那怨你自己没本事,谁让你一开始站队站错了的!
自己是皇帝,不是安守忠他爹,没必要这么贴心的为他着想。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谁灭了渤海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渤海国给灭了!
“但必须帮助李泌拿到幽州的控制权,不能让王忠嗣把幽州当成老巢,否则就有可能培养出下一个安禄山。”
想到这里,李瑛转身返回书案后面,亲自提笔写了一封诏书,调幽州司马陶争先前往常山郡担任司马,调蒙州别驾颜季明前往幽州接任司马一职。
这颜季明是当朝宰相颜杲卿的儿子,目前又是蒙古都护府的二号人物,他去幽州一定能够镇得住场子,联手李泌让幽州重回朝廷的掌控之中。
只要重新掌控了幽州的军政大权,王忠嗣就失去了根基,没有幽州的钱粮作为基础,他就不敢拥兵自重,就不敢和朝廷叫板。
诏书写完之后,李瑛吩咐吉小庆送到吏部,尽快盖章发出去,让颜季明早日赶到幽州赴任,助李泌一臂之力。
吉小庆出门之后,李瑛派人去把锦衣卫指挥使伍甲叫来,向他询问太子李健的情况。
伍甲拱手禀奏:“启奏陛下,自从皇后的葬礼结束之后,太子似乎就出门拜访了一次晋国公,从那以后再也没出过门。”
“哦……王忠嗣离开长安差不多一个月了,太子竟然没出过门?”
伍甲弯着腰道:“是的陛下,太子从晋国公府上回去之后就一直没有出过门。”
李瑛颇感诧异,一时拿不准这个儿子是真的在家里为母亲丁忧守孝,还是另有图谋?
但不管怎么说,这家伙能够憋住一个月不出门,单这一点来说就胜过他哥许多!
“朕知道了。”
李瑛挥挥手将伍甲斥退,又召内侍林宝玉来到面前,询问道:“最近太安宫那边什么情况?”
林宝玉憋着笑意道:“并没有什么情况,只是昨天奴婢去探望太上皇,发现他脸上被挠了一道血痕。”
“血痕?”
李瑛突然来了兴趣,“这就很有意思了,那朕可就要去瞧瞧怎么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