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3章 口若悬河(2 / 2)

在这残酷的世道中,要么像陈树生那样用实打实的行动说话,凭借过硬的能力和果断的决策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成为引领众人前进的灯塔;要么就像这杯咖啡一样——被时代无情地冲进下水道,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无人问津,成为被遗忘的尘埃。

灯管又闪了一下,像是在给这场沉默打分,也仿佛是对这残酷现实的无奈叹息。

窗外,最后一盏路灯扑哧灭了,黑暗瞬间漫过玻璃,像墨汁倒进清水,将整个世界吞噬。

朱赫夫忽然懂了:那些所谓“一言堂”的墙壁,其实是高能力者用无数次无效沟通砌成的防爆玻璃——外面的人嫌它冰冷,难以接近,认为他们独断专行,不尊重他人的意见;里面的人怕它碎,因为一旦破碎,迎来的将是更加混乱与无序的局面,那些无效的建议和空谈会如潮水般涌入,干扰他们的决策,阻碍他们前进的步伐。

这其中的无奈与坚持,让这严肃的氛围里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让人喘不过气来。

在这充满挑战与变数的时代,唯有实力与行动才能成为立足之本,而那些徒有其表的空谈者,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朱赫夫站在警局档案室那扇有些斑驳的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泛黄且带着岁月痕迹的案件卷宗,窗玻璃上凝结的水珠缓缓滑落,仿佛是他脑海中那些关于能力者困境的思绪在悄然流淌。

在他看来,那些真正能力拔尖的人,实则比谁都渴望能寻得一个能与之对上频道、畅所欲言的人。他们绝非打心底里瞧不上身边人,更不是故意摆出高冷的架子不愿与人交流。那种在外人眼中显得傲慢又疏离的态度,背后藏着太多不被理解的无奈。就如同精密到极致的钟表齿轮,它们并非不愿和其他零件好好咬合,只是多数时候,根本找不到能完美匹配的频率,运转起来总带着磕磕绊绊的涩感,每一次尝试都仿佛在黑暗中摸索,却始终难以契合。

朱赫夫见过陈树生半夜独自在办公室研究地图的样子,眉头紧锁,仿佛能夹死苍蝇。陈树生并非不想听建议,只是大多数人的建议,就如同隔夜的伏特加,闻着似乎有那么回事,可真要喝下去,只会让人反胃。

他翻开一本案卷,指尖轻轻停在某个战术方案上,这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都是陈树生的字迹,每一处修改都精确得如同用尺子量过,透露出他对工作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态度。

陈树生以前就现实过那些不懂物理定律的煞笔能做出来些什么事情来,在会议上滔滔不绝地讲着什么“人道主义战术”,言辞看似华丽,实则空洞无物。

结果被陈树生一个凌厉的眼神钉在了原地,那眼神仿佛是一把锐利的剑,直直地刺过去,分明在说:“等你亲手从废墟里刨出过尸体,再来跟我谈人道。”在这座危机四伏、随时可能爆发的城市里,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哪有时间去听那些没沾过血、没经历过实战的嘴皮子耍花腔?

陈树生在大部分的时候都还是很好说话的,毕竟通常的唠嗑聊天在不涉及到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其实都用不上物理法则最基本的逻辑数学或者是客观现实之类的。

而既然不牵扯到物理法则还有数学客观现实之类的……那么大多是的情况下,都是能够讲价和妥协的,毕竟将跟这些东西有关的全都排除,那平常的唠嗑内容也就剩下了一些抽象概念的文学或者是历史之类,在通俗一些的话那就是吹牛了。

小时候老师在批评学生最经常说的话,是什么来着?

你浪费了全班时间一分钟就相当于浪费了四十多分钟,相当于浪费了大家一节课的时间来批判你。

当然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老师就算是批判一般来说也不会选择说些过分难听的话,并且作为被批判的学生当时的年纪都还很小,并且对老师有着一种近乎天生的敬畏和恐惧感,基本上是不会组织起什么反驳的语言的。

但实际上,如果是以成年人的角度思考和反驳的话,当场就能以仕个人囸你老母,一个月你就可以出生了。

虽然话很糙,但却是一种用魔法打败魔法的一种办法。

并且大部分懂技术的人都是懂得物理法则,并且他们大部分情况下都还是懂得如何简单的利用物理法则的。

但负责搞管理的人可就不见得能懂得物理法则了,甚至他们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体现自己的指挥能力,这类人最常挂在自己嘴边的话,就是让下属发挥一下主管能动性,压缩一下时间控制一下成本,好像发挥一下主管能动性就好像一切问题全都可以解决。

这类离谱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让用上限八吨的吊车去吊十吨重量的货物这种钢材物理定律和强度的问题况且不是让人最为抓狂的毕竟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大部分人的认知当中,八吨和十吨彼此之间好像却没有多大差距,如果能让重量稍微平分一些的话,两台吊车或许也能挑战一下。

但接下来的才更为感到抽象,让放射科的医生缩减一下b超的检查时间从十五分钟减少到五分钟左右,这种安排和命令实在是让人能气笑的,毕竟b超开机运转完成一次流程扫描的话,是无法被压缩时间的。

以上内容足够抽象了吧,请看接下来的内容。

一次性成功的概率是百分之七十的话,那么连续三次的成功率就差不多应该是百分之二百零一。

这种堪称抽象到机制的话,可不是什么普通人说出来的。

空调风口发出垂死般的呜咽,吹得他袖口冰凉,像有人把刀片贴在皮肤上,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

他食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咚咚咚”的节奏跟心跳同步,脑海里不断闪回那些无效沟通的画面:会议室里,有人把ppt翻到第2页就卡壳,嘴里只剩下“我觉得”“可能吧”这类模糊不清、毫无根据的话语;也有人把厚厚一摞数据甩过去,试图证明自己的观点,却被一句“样本量不足”当场打回,脸上满是尴尬与沮丧。

每一次这样的无效沟通,都像齿轮空转,火花四溅,却只磨出焦糊味,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更可能因为错误的决策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至于为啥这些能力强的人看起来总爱搞一言堂,容不得别人随便质疑?

朱赫夫捻着手指在桌面轻轻敲着,指节撞击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心里跟明镜似的。

质疑和反驳从来都不是靠嘴皮子耍功夫,得拿出实打实的真东西。

尤其是在有能力的人永远是少数派的现实里,总不能凭着几句空泛的议论、随口的猜测,就让人家停下手里的要紧事,陪着你磨嘴皮耗时间。

你得先掏出能稳稳支撑自己结论的真凭实据,清清楚楚证明你的想法完全符合眼下的实际条件,最好还能拿出一套比现有的更靠谱、更高效的办法,或者在某个关键环节上确实有能改进的门道。

不然凭什么让人家放下手头火烧眉毛的正事,来相信你那些飘在半空没落地的空谈?

朱赫夫想起自己熬夜精心撰写的推演报告,那里面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论都经过反复推敲与验证。

可却被红笔圈出“变量缺失”,那一刻,屏幕的蓝光刺得他眼睛发酸,满心的无奈与沮丧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原来所谓傲慢,是高能者对低效的生理性厌恶,他们无法忍受那些毫无价值、浪费时间的无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