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的陕西三边那不用说,虽然高闯贼被诛,但李闯贼现在闹腾的比高闯贼还要厉害,所以这陕西三边是没有多余的兵力可以抽调前往中原。
卢老爷新上任的宣大各镇那就更不用说,鞑子今年就是从宣镇破的关,再从宣大调兵南下,那这宣大就成了鞑子的厕所想上就上。
至于蓟辽各镇抽调的的兵力已经够多了,现在宁夏的辽军祖大弼部、南阳的左良玉部是从昌平镇调的,滁州的关兵阎雄部等等很多现在内地的边军都是蓟辽各镇抽调的。
所以这蓟辽各镇已经抽不动了,再抽兵南下的话,那这蓟辅的东北大门就成了鞑子的第二个想来就来的厕所。
这蓟辽、宣大、陕西都抽不了兵,朝廷自然也就只能把主意打在京营上面。
其实这京营也有一支部队在关内,那就是驻守泗州祖陵的倪宠部,这倪宠部从从崇祯五年调往山西剿贼一直到现在都在关内打仗。
这京营少爷兵的战斗力拉胯的连一般的小毛贼都剿不动,朝廷派遣的京营部队自然不会是这种少爷兵。
而是崇祯三年鞑子入寇之后,朱由检耗费无数钱粮和心血打造的一支由他这个皇帝直接掌握的精锐部队,勇卫四营。
后世不了解历史的人总是批评崇祯皇帝为什么不组建一支直属部队,其实朱由检搞了的,而且还搞的有声有色非常的不错。
这勇卫四营每营额兵三千人总共一万两千人没有空饷,都是从蓟辽各镇营兵中挑选的弓马娴熟能征善战的好兵,没有用京营的那帮马不能骑弓不能开的少爷兵。
营中军官那也不是京营京卫的那帮只会贪污腐败的蠹虫,大部分都是蓟辽各镇中选拔的没有背景从基层一刀一枪披上来的优秀军官。
这些军官那都是朱由检亲自挑选并亲自接见任命,那对朱由检的个人忠诚度是没有话说,都愿意去为皇帝卖命的那种。
就比如那周遇吉,在大明朝都已经到那份上了,山陕官军望风而降的背景之下,这周遇吉依旧为朱由检尽忠。
可见朱由检亏待了很多人,但绝对没有亏待勇卫四营的将士,要不然他们不会对朱由检如此的忠诚。
这勇卫四营不仅官兵的待遇好,武器装备那也是没得说,四营官兵没有纯步兵全部都是马军,骡马化程度比流寇都要高。
各营除了马步军之外还设有成建制的骑兵部队和火器部队,基本上是按照戚爷爷留下的兵书组织操练的。
兵部经过研究决定并报皇帝朱由检同意,于崇祯九年的十一月,正式调发勇卫营南下剿贼。
以太监刘元斌为提督并领一营兵马,太监卢九德为监军,黄德功、周遇吉、孙元良为副将加援剿总兵头衔各领一营兵马。
其实朱由检是非常不愿意把这支部队调往南方剿贼的,因为这朱由检对文臣武将极度不信任,也只有这他一手组建的勇卫营在身边才能让他有点安全感。
但目前的形势已经是无兵可调,所以朱由检也只能是忍痛割爱将他耗费无数心血打造的一支部队调往南方。
本来这内阁和兵部是打算按照惯例,选派两名文官分别担任提督文臣和监军御史,但朱由检坚持用太监领兵和监军,不让文官染指他的这支直属部队。
朝中的大臣那也不敢跟皇帝争,只能任由皇帝打破这个惯例用太监领兵。
这勇卫四营由于归太监统领,所以这支部队与六省剿总之间就没有了统属关系,双方之间只是合作关系,都归于朝廷管辖。
那这样一来六省剿总衙门没有直属部队就成了一个空壳子(杨世恩部回楚之后回归郧阳镇管辖),所以朝廷就开始有了增兵加强六省剿总实力的议论。
那河南总兵辽军祖大乐部北上之后,这河南总兵的职务以及河南镇标营的缺位就空出来了。
原河南镇标营在前河南总兵汤九州革职之后继续归汤九州统领,嵩县一战汤九州被铁贼击毙,其部营兵逃亡者众,河南原镇标营那也就没了。
其实这原河南镇标兵大部分都跟着孔尚兴一道去投了左良玉,但在账面上这支部队已经消失了。
为了填补这个缺位和职务,所以朝廷便开始商讨河南总兵的人选,这讨论到最后居然弄了一个文官来当总兵!这人就是现任的淮扬巡按御史张任学。
但张任学是文官不懂打仗,所以朝廷便将划归左良玉援剿镇下辖的罗岱部改编为河南镇标营,以参将罗岱为张任学的中军坐营官,并调归德参将陈永福为开封副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