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会的决议,如同一声响彻荆楚大地的惊雷,拉开了全省环保风暴的序幕。
由王维波省长亲任组长的省环保督查小组迅速运转起来,强大的压力层层传导至每一个地市、每一个县区、直至每一个乡镇。
为期一个月的“环保整改突击战”在全省范围内打响,口号是“有问题查问题,有隐患除隐患,不留死角,不走过场”。
阳城市委会议室内,气氛比省里更加凝重。宋江主持召开全市环保攻坚大会,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同志们,不要再有任何幻想!这次中央是动了真格!环保这条线,以前或许是虚线,现在就是带电的高压线,谁碰谁死!这不仅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阳城,绝不能成为全省的负面典型!”
他参照省里模式,成立了由高成飞市长挂帅的市级督查组,并要求各区县立即成立对应机构。
“一个月内,我要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该关停的,坚决关停!该整改的,限期必须达标!谁在这个问题上打折扣、搞变通,就是阳城的罪人,我第一个追究他的责任!”
命令如山倒。阳城上下迅速行动了起来。环保局、经信局、公安局、纪委监委联合执法,日夜不停。
一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小造纸厂、小化工厂、小冶炼厂被果断切断水电,贴上封条。
那些尚有改造价值的企业,则被勒令停产,按照最新、最严的排放标准进行技术改造。
一时间,工业园区的烟囱冒黑烟的少了,往河流里排放污水的暗管被一一封堵。表面上看,环保整治成效“显着”。
然而,风暴之下,总有阴影。就在阳城乃至全省忙于“自我净化”时,中央环保第五督查组早已如隐形人般,悄无声息地潜入荆楚省长达半月之久。
他们不打招呼,不听汇报,手持GPS和暗访设备,穿梭于偏远的乡镇、隐蔽的山沟、看似平静的工业园区。他们看到的,远比各地上报的整改报告更为触目惊心。
尤其是在与阳城下属县市江宜市,督查组发现了一家已被当地政府列入关停名单的化工企业,竟然在深夜偷偷开工,将未经任何处理的毒害废水直接排入一条通往宜江支流的河道。
这种顶风作案、利欲熏心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督查组抓了个正着,成为了反面典型中的典型。
一个月后,一份沉甸甸的《中央环保督查组关于荆楚省环境问题的初步反馈清单》摆在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案头。
清单上,企业名称、所在地、问题类型、污染程度、现场证据一应俱全,涉及全省几乎所有地市,阳城也未能幸免,有几家企业的违规行为被点名。
文件措辞之严厉,问责级别之高,前所未有。督查组要求,所有问题必须在三个月内彻底整改到位,年底将进行“回头看”,若再发现类似问题,将直接约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