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大院,如同一台精密而庞大的机器,日夜不息地运转。
白天波身处其核心部门——秘书三处,副处长的头衔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足以令老家的亲朋艳羡不已。然而,只有他自己深知其中的如履薄冰。
这里等级森严,关系微妙。他空降而来,占着令人眼热的位置,却又因其服务的领导——省委常委宋江并不在省委坐班,缺乏日常的权势支撑,使他显得有些“另类”。
同事们表面客气,背后却难免排挤,将一些边缘化、事务性的工作推给他,核心的信息流和会议安排则有意无意地将他排除在外。这是一种无声的冷暴力,考验着他的耐心和定力。
他记着宋江的重托:“做我的眼睛和耳朵。”为了这个使命,他必须隐忍。
他努力让自己变得圆滑、低调、八面玲珑,细心观察着每一份文件的流转方向,倾听着走廊里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交谈,捕捉着任何可能影响全局的政策风向或人事变动的蛛丝马迹。
一旦有有价值的信息,他会通过最稳妥的渠道,第一时间传递给远在阳城的宋江。
这份工作,需要的不是冲锋陷阵,而是深海潜行般的隐忍与敏锐。
与此同时,阳城市委大楼那间最核心的办公室,灯光总是亮到很晚。
宋江伏案疾书,面前堆积如山的文件需要他逐一审阅、研判、批示。
每一份文件背后都可能关联着一个项目的推进、一项政策的落地、一笔资金的流向,或是一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
他的批示不能是简单的“阅”或“同意”,需要提出具体的方向性意见:“请成飞同志牵头,组织发改委、财政局专题研究,确保资金落实到位,注意风险防控。”
“此方案思路不错,但惠民力度还可加大,请红力同志会同相关部门再斟酌。”
……
这既是极度的脑力劳动,考量着他的决策水平和战略眼光;也是繁重的体力消耗,常常让他忙碌到深夜。
从市委大院外望去,那盏长明的灯,已成为阳城政治地标的一个无声注脚,象征着权力,也象征着责任与付出。
许多加班的干部看到那盏灯,心中便会多一分踏实,也多一分紧迫。
然而,宋江并非一个只困于文山会海的官僚。他深知,真正的智慧与活力在民间。
工作之余,他常常脱下正装,换上便装,只带着秘书和司机,随机钻进一家街边小店,一碗面、几串烧烤、一碟小菜,吃得有滋有味。
他喜欢这种烟火气,喜欢听食客们漫无边际的闲聊,从物价涨跌到孩子上学,从社区管理到对政府的抱怨,这些都是文件上看不到的最真实市井生态。
偶尔被市民认出,他也会笑着点头回应,平和近人,久而久之,市民在路上看到这位市委书记,已不再感到惊奇,反而多了几分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