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5章 不同的工作,以不同的手段和态度(1 / 2)

五一假期的文旅热潮渐渐退去,阳城的发展引擎却并未有片刻冷却,反而进入了更深入、更实质性的推进阶段。

源清医药的考察团队在高成飞市长的亲自陪同下,对阳城三区三县三市进行了为期数天的深入考察。

这场考察,在底的优势和最优惠的政策,希望能将这艘医药巨舰引入自己的港湾,带动本地经济跨越式发展。

会议上,各位区县主官争相发言,言辞恳切甚至略显急切,会场一时有些嘈杂。

定远和木漳的书记虽然已知自家的万亩药材基地是配套,但仍不甘心地争取将深加工厂乃至总部落在本县。

其他的区县更是据理力争,利用自己的交通优势、土地储备、劳动力资源。

宋江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轻轻敲击,如同一名耐心的棋手,等待所有棋子落下后再行布局。待众人声音渐歇,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同志们的心情我可以理解,都想为本地争取发展机会。但是,我们思考问题,首先要站在全市一盘棋的高度。”他目光扫过全场,“源清医药为什么选择阳城?看中的是我们正在形成的、完整的医疗产业集群效应!把它孤立地放在任何一个县,都无法最大化这种效应,是对资源的浪费。”

他站起身,走到墙上的规划图前,手指精准地点在医药产业园二期地块:“这里,才是它最好的归宿。与一期企业毗邻而居,研发可以共享,物流可以协同,人才可以流动,政策可以聚焦,能最快速度产生化学反应,做强我们整个医药产业的集群优势。这,符合阳城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

他顿了顿,语气不容置疑:“这件事,不再讨论。源清医药总部及核心工厂,落户医药产业园二期。各相关区县,要摒弃‘地主’思维,要有大局观。定远、木漳,你们的任务是把药材种植基地高标准建好,成为源清最可靠、最优质的‘第一车间’。其他区县,要思考如何为产业园做好配套服务,从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散会。”

寥寥数语,一锤定音。没有拖泥带水的讨论,只有基于战略洞察的果断决策。

这就是市委书记的权威和视野,他必须超越局部利益的纠缠,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定下调子、划出跑道。

相比之下,华桥重工的落户则顺利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成熟的重工业配套基础和大量技术工人,是其不二之选。

土地按政策出让,税收给予“三免两减半”的优惠,一切按既定方针办。两大项目的最终敲定,标志着阳城的产业升级迈出了最具决定性的一步。

重大项目落定后,宋江特意抽出时间,单独听取了木漳县张工民和定远县委书记关于药材种植基地进展的汇报。

不同于常委会上的严肃,在小会议室内,宋江的氛围显得随意了许多。

他身体靠在沙发上,喝着茶,听着两位“父母官”有些兴奋又略带紧张的汇报。

“书记,土地流转比预想的顺利,老百姓看到是给源清这样的大公司种药材,心里踏实!”

“我们已经成立了三个大型合作社,农科院的专家天天泡在地里指导,茯苓和杜仲的苗都已经联系好了,就等时节一到就下种!”

“宋书记,您放心,我们立了军令状,就绝不会掉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