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六章 格局重塑(2 / 2)

中世纪崛起 闲闲小知 1603 字 22小时前

面对第戎宫廷持续不断的污蔑和舆论围剿,以及自身越发被动的处境,饱受屈辱与怒火的施瓦本公爵终于决定不再忍气吞声。他随即命宫廷大学士草拟了一篇措辞激烈的文书,以驳斥曾经的盟友勃艮第公国。

文中声称,施瓦本宫廷完全是受到了勃艮第公国的“极力蛊惑”和“虚假承诺”(包括共同瓜分领土和承担法兰西压力等),才“误判形势”,对勃艮第侯国采取了军事行动。

他们将自身描绘成一个被狡猾盟友引入歧途的“受骗者”,试图将主要罪责甩回给第戎宫廷。

然而,这一迟到的、带有明显卸责目的的宣言,在已然固化的舆论场中并未激起多大的浪花。在旁观者看来,这更像是两个背信弃义的强盗在事后互相推诿。而且施瓦本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一个拥有独立判断力的强大公国,岂是那么容易被他国“蛊惑”就能发动一场战争的?

此举非但没能挽回施瓦本的形象,反而让其陷入了更加尴尬和难以自证清白的境地。

人们嘲笑它的愚蠢轻信,更鄙视它在失败后急于撇清关系的懦弱。饱受指责的施瓦本公国不仅在军事上遭遇了挫败,在外交和声誉的战场上,也输得一塌糊涂。

针对施瓦本宫廷那苍白无力的反驳,第戎宫廷似乎早有准备,毫不犹豫地抛出了致命的杀手锏——他们竟将战前施瓦本公爵亲笔签署、并秘密送往第戎商讨联合出兵的数封密信,有选择地公之于众。信中施瓦本方面对瓜分侯国领土与财富的急切渴望及主动策划的痕迹清晰可见。

这一手阴损至极的招数,犹如一柄淬了毒的利刃,精准而狠辣地捅进了施瓦本人的皮肉,直抵心脏。

先前所有“受蛊惑”的辩解在这些白纸黑字的野心面前,顿时显得滑稽而可笑。顿时,施瓦本宫廷的信誉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铁证如山,舆论哗然。

原本还将信将疑的部分旁观者,在如此确凿的证据面前,纷纷转而相信第戎宫廷实乃“被动卷入”,甚至开始同情“被盟友背叛后又反咬一口”的第戎宫廷。

尽管仍有明眼人能看出第戎宫廷同样居心叵测,但在汹涌的舆论浪潮中,这种理性的声音已显得微不足道。

面对这无可辩驳的铁证,施瓦本宫廷陷入了彻底的沉默。他们深知,任何进一步的辩解都只会成为南陆各国的笑柄,让公国本就狼藉的声名更加不堪。

他们不再试图发声,只能选择默默吞下这枚由背信弃义的盟友亲手酿制、并由自己的愚蠢和轻率加剧的苦果。

很快,自认为时机已然成熟的第戎宫廷,迅速组建了一个以外交大臣贝尔·沙隆为首、规模可观的特使团。

他们携带着精心准备的、作为“赔礼”的大量财货和贵重礼物,浩浩荡荡地前往贝桑松,意图与其“重修旧好”,缝补那条因悍然入侵而彻底撕裂的邦交伤痕,试图用金银绸缎来掩盖尚未干涸的血迹。

然而,当他们一行人抵达两国边境地带,尚未正式进入侯国疆界时,便被驻守在那里的侯国边境哨卡士兵发现。

这些士兵刚刚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对来自第戎的任何人都抱有极大的警惕和敌意。在未接到贝桑松宫廷明确指令的情况下,他们将这支打着使节旗号的队伍当成了前来窥探虚实的敌国探子。

外交大臣贝尔.沙隆正打算上前交涉时,一阵密集的、明显带有警告和威慑性质的箭雨精准地落在了特使团队伍前方不远处的空地上。箭矢深深插入泥土,尾羽剧烈颤动。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意图已然明确——此路不通。

面对这冰冷的、毫不留情的拒绝姿态,贝尔·沙隆面色铁青,却也不敢强行闯关。他们此行的“善意”与“诚意”在边境守军坚定的弓弩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可笑。

最终,这支原本肩负着“破冰”重任的特使团,连贝桑松的城门都未能看见,只得在一片尴尬与屈辱中,调转车马,灰溜溜地沿着来时的方向返回第戎。

这次失败的出使,也清晰地表明了贝桑松宫廷对于第戎方面“和解”姿态的真实态度——双方之间的恩怨绝非几车财货和四处流传的谣言就能轻易化解。

经此一战,危机已经解除的贝桑松宫廷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转而化身为这片大陆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