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七章 和光(2 / 2)

在原时空的松、锦大战后期,他们之所以最后投降了清虏大军,是因为洪承畴带来的关内主力已经在野战中兵败溃散,锦州等地被围日久,已经没有了胜利的希望。

而现在,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

虽然他们的野心,也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大了,但是在这个时候再投靠清虏,已经不再是一个对他们有利的选择了。

或许他们会继续拿这个选项当筹码,来为自己换取更多的利益,但是要让他们下决心投到清虏那边去,但凡有点心眼的人就不会这么做。

在对喀喇沁、敖汉部、乃蛮部、翁牛特部的作战之中,他们两个蒙古营俘虏的各个部落贵族、部众等人口很多,从俘虏的嘴里也打听到了很多情况。

这些部落之所以突然变得这么好打,除了辽西兵马几乎主力全出,以及军中配备有大量金海镇出品的犀利火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头一年草原上春夏两季的严重干旱和秋冬两季的漫长酷寒,使得各部落的日子非常艰难。

以往遇上这样的天灾,他们会跟着八旗兵南下入关抢掠,八旗兵战力强大,足以打破关口,而他们部落轻骑众多,可以四处掳掠,彼此配合默契。

但是这两年来,这样的机会突然就没有了。

八旗兵没了破口南下的机会,跟随八旗兵作战的草原部落,也就没有了入关抢掠钱粮人口财货的机会。

而且不仅如此,以往“大清国”每年给各部落的王、公、台吉、公主、额驸、命妇们的大笔年俸与例赏,也不见了。

可别小看这些年俸和例赏,因为这是除了南下抢劫之外,草原部落贵族们能从外部获取的最大一笔收入了。

再加上前两年,他们与宣大沿边许多关口的贸易,也被突然掐断,他们所需的很多东西想买都买不到,尤其是铁器。

就这样,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延宕至今,有的部落连他们最常用的铁制箭簇都严重不足,他们怎么作战?

“其实也有别的原因。桑、吴二人原来出身于东土默特统辖之下各部落,后被虎墩兔并入察哈尔,再后来察哈尔败于清虏之手后西逃,喀喇沁坐大,不愿归附喀喇沁的散兵游勇,逐渐归在了桑、吴二人之下。

“他们二人虽然自封是台吉,自称是草原上所谓黄金家族的子孙,但是他们世系传承不清,并非所有人都认。如今靠着我们壮大起来,但是在草原上,尤其配合我们攻灭喀喇沁、敖汉、乃蛮等部兼并其部众之后,看着势大,但地位并不稳固,没有我们的支持,他站不稳脚跟。”

听了祖泽润和洪承撰对边外蒙古部落情况的介绍之后,杨振的辽西后方的担忧,随即烟消云散。

只要洪承畴、祖大寿他们能够稳住辽西的后方稳定,杨振也不在乎他们与桑、吴二人达成了什么协议,或者又对二人许下了什么承诺。

一念及此,杨振对洪承撰、祖泽润点了点头,也不再提桑、吴二人的事情了,而是直接问道:

“那么,我写的信,洪督师,祖大帅,都看到了吧?他们意下如何?”

杨振在之前写给洪承畴、祖大寿的信中,除了正式通报近段时间金海镇主力大军接连拿下耀州、牛庄、海城、鞍山驿城以及辽阳城的情况之外,也提出了自己对他们的建议。

一个是尽快拿下广宁,收复辽河以西地区。

另一个就是赶在夏季汛期到来之前东渡辽河,然后与杨振会师于辽阳或者清虏盛京附近。

这也是杨振与方光琛、沈志祥、张得贵他们商定下来的和光同尘策略。

如今辽西那边既然派了人,而且是洪承撰、祖泽润这样的人物,跟着杨振送信的使者一同回来,那一定是有了结论。

果然,杨振问话之后,洪承撰与祖泽润彼此对视了一眼,随后祖泽润低头端起来座椅旁边小几上的茶碗,品起了茶。

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让洪承撰回答杨振的问题。

“想当初,我们约定从东西两面夹击清虏辽沈腹心之地,其后都督率先发动进攻,先下九连城,又下凤凰城,朝鲜反正,断其一臂,然后又转战辽南,迫使清虏无暇西顾。

“都督言出必践,说到做到,为辽西兵马提供了突袭边外的绝好机会,辽西兵马于边外用兵,连战皆捷,各路兵马无不感念都督之仗义。

“此次洪督师命我前来,首先一条就是要当面感谢都督对于蓟辽督师府、对辽西各路兵马的鼎力相助,督师府经略边外蒙古部落,都督之贡献,实不下于辽西诸总兵。”

洪承撰说完这些话,从座椅上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郑重其事的对着杨振躬身作揖。

杨振见状,苦笑着摇了摇头,但也站了起来,冲他略微躬身,算是受了这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