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宁宇的手段过于强硬,有点霸道,但是李宁宇本人却觉得,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他李宁宇愿意承担这个霸道的帽子。
不过这一举措,快速的稳定了台湾社会,也引起了广大民众对远东当局的认同,因为在老百姓的眼里,晚清政府只是在不断压榨他们的劳动果实,而远东却给了他们重新的人生,并且远东在台湾建立了一百五十所小学,免费为台湾612岁的孩童提供义务教育。
台湾是远东唯一一个,采取免费义务教育的地区,这样也导致了大量移民的加入,使得台湾的人口基数从原来的2000万,急升至3500万,对此孙仲山特别给李宁宇发过一封电报,不过李宁宇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来者不拒。
没有人知道李宁宇想要做什么,不过只有他身边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因为李宁宇想要帮助他能够帮助的所有人,不过大量人口基数的涌入,粮食、衣物、住所、就业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还是需要孙仲山执政的当局去处理。
第二三五章:六方协商会二
1895年之后,远东顺利接手台湾,随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台湾建立了三个军用海港,分别是高雄、基隆、台北港,而台湾地区修建军用设施的费用都是由远东财政直接支付,并不从台湾的建设经费的3亿亚元中拨出。
五年之后,李宁宇再次踏上台湾,心情不由的有一些激动,因为他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目标,从台北港上岸之后,李宁宇首先去参观了台北军港的几座船坞,此时这里已经开始了全面投入使用。
其中三座船坞都在修理南海大战中沉没的军舰,在几个月的连续打捞起来之后,一艘艘被拖入了三大军港的船坞,进行修理和切割回炉,另外还有两个船坞在建造新的战舰,在参观的路上,一旁的宋教仁不由自主的指着建造的战舰问道:“宇少,这是什么战舰,怎么和我见到过的战舰很不一样呀”。
因为台湾当局,采取的是军政分离,一般军港和码头都采取了军事化管理和隔离区,所以已经身为台湾财政部副部长的宋教仁,并没有进过军港和船坞,李宁宇看着一旁的这位传奇人物,不由的心生感慨随后他还是微笑的解释道:“这是远东海军未来的主力战列舰”。
“战列舰这么小”宋教仁不解的问道,而一旁的众人也不由自主的点起了头,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战列舰都是巨大无比的钢铁巨舰。
“不错它的标准排水量为:10000吨,实际标准排水量却有:11700吨,全长18798米、舰宽217米、吃水58米、双轴、最高航速:27节,武器装备采用三联装,283毫米口径主炮,150毫米口径单装副炮,双联装105毫米高射炮,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4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一旁跟随李宁宇一起的远东海军总司令,刘清辉上将笑眯眯的解释道,虽然宋教仁不太熟悉军舰的武器配置,但是高射炮他还是知道是什么,所以他继续不明白的问道:“清辉司令,为什么装备这么多高射炮而不是向泰山级采用全大口径重炮”。
李宁宇和刘清辉对视一眼之后,不由的哈哈笑起来,接着李宁宇似乎在自说自话道:“高射炮,打飞机呀”。
宋教仁,1882年出生,湖南桃源人,也是改革先行者之一,因为他是孙仲山先生的徒弟,在加上李宁宇对他有着绝对的崇拜,所以才会如此大胆任命他为财政副部长,宋教仁的性格秉直刚烈,不过年纪只有18岁的宋教仁毕竟还是比较稚嫩,所以只是任命他为副职,继续磨练。
他有两句名言:其一: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其二:定志而勉之,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在参观完船坞之后,李宁宇原本打算参观潜艇制造基地的计划被临时改变,因为他收到了一个消息。
1901年7月7日,这一天是北京召开六方协商会的第一天,按照李宁宇事情的交代,每半天的商谈结果和内容都要跟他汇报,其实不是因为李宁宇不放心俾斯麦和黄松,而是因为这次六方协商会,谈到的问题很多,很重要,比如说东北、外东北、外蒙古的事情。
旅顺港、大沽口、胶州半岛、香港、澳门、海南岛、广州湾等等一系列的事情,每一个都是一项重要的议题,所以李宁宇必须要间接的全程参与,不过战后,李宁宇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新一轮的大力发展与建设,现在的远东早就今非昔比。
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地有地所以,时间不能拖,李宁宇必须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硬。
在返回台北市的路上,李宁宇看着手中的电报,在一番细看之后,递给了一旁的刘清辉,而他则是闭目不语起来,刘清辉不久之后也看完了电报上的内容,看了看李宁宇的表情,他说道:“少爷,我们真的就这么便宜了英国佬和美国佬”。
李宁宇微微动了一下身体,似乎在调整自己坐姿,但是眼睛依然没有睁开的缓缓说道:“呵呵,不放过他们,那你觉得应该如何”。
“也狠狠的敲他们一笔呗,总之我觉得不能这么轻易的放过他们”刘清辉似乎心不有甘的说道。
“其实第一:在菲律宾的问题上,我们已经占了美国佬的便宜;第二:英国的亚洲舰队,可是被我们直接给吃了,所以咄咄逼人不好,那样只会让敌人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得饶人处且饶人,日子还长,细水长流”李宁宇似乎准备一锤定音,而听见李宁宇如此的分析问题,刘清辉不由的老脸一红,因为李宁宇每句话都说道了点子上。
从台北港前往台北市中心,路途不算短,大约76公里,在途中李宁宇不时的对窗外看去,在重新分配田地之后,台湾各地百姓也开始渐渐走上了小康之路,绿油油的稻田随着微风在田地里荡漾,而沿路两旁的工厂,不断发出微微的轰鸣之声。
台北港、基隆港、台北市,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三角形,这也是李宁宇的一个重要战略布局,他计划在台湾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首先将北部地区建设起来,而南部主要建设高雄市和配套的高雄港。
第二个五年计划就是在东西两地建设,东部建设花莲军民两用贸易港,主要和琉球对接,同时向太平洋地区延伸,西部建设台中港,与福建以及澎湖列岛对接,不过李宁宇知道自己这次特意而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巨大的人事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