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89(1 / 2)

明末锦绣 有限无敌 5398 字 2019-03-22

军机处发了一个备案的公文,然后就给段飞发去可以行动的命令。

赵国栋原本以为没有什么,军法中已经规定自己的职权,但是他没想到自己这份公文送到北京后却惹起了大风波。

北京的军机处在六月份接到赵国栋的公文,陈名夏不敢耽误赶紧送给朱宏三审阅。

一开始朱宏三也没放在心上,无非就是俄罗斯人挑事,边防军还击而已,动员的军队只有五千人,再加上鄂伦春人的地方部队也只有八千人,完全在赵国栋的职权之内。所以朱宏三看完后就让陈名夏将公文传给内阁,让财政部准备银子,毕竟打仗就需要花钱。

可是公文到了内阁却起了大波澜,首辅冯自用看到边将竟然不经过内阁审议、皇帝同意就敢私自与外国交兵,这可是谋逆大罪现在赵国栋敢私自动员军队和外国开战,那以后是不是就敢私自调兵进攻京师呢

其实这也不怪冯自用大惊小怪,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历代的中原王朝一直都在承受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危胁,但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也仅仅只能在边境地区对中原王期造成一些危害,但并沒有危及到中原王朝的根本存在。

北方游牧民族真正对中原王朝造成灭亡性威胁的时期,只有西晋末期五胡乱华和北宋末期的女真族入族,除此之外,就算是明末的满清兴起之后,在清廷入关之前,其实也并不具备灭亡大明的实力。

而真正让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最担心害怕的,其实是來自于王朝内部掌管军队的武将叛乱和农民起义,除了两宋之外,历代王朝都会出现大规的叛乱和农民起义,沉重的打击王朝的统治基础,有的王朝在农民起义中灭亡,有的王朝尽管能够挺过去,伹也会弄得元气大伤,也维持不了多久的时间了,这种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可是举不胜数的。

而武将叛乱更不用说了,在两宋以前,统兵大将失去控制,被手下黄袍加身的比比皆是,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对于内部的防范,都要远远重于外患。而这也是内阁并不担心东北边境的俄罗斯人入侵,但对赵国栋不经请示就私自调兵却十分紧张的原因。

冯自用带着内阁几个臭老九来见朱宏三,见面的第一句话就问:“陛下,臣等商议过,赵国栋不经内阁准许和陛下同意,就敢兴兵和外藩作战,实在是谋逆大罪,请陛下下旨,让锦衣卫快马赶去辽东,将赵国栋锁拿回京,交于三法司重处”

朱宏三听冯自用这么说就是一愣,怎么赵国栋犯什么法了吗

“冯先生,为何要将朕的东北总督抓回来赵国栋犯什么法了吗是不是朝中有人弹劾他”

冯自用听朱宏三这么说真是气得要死,老夫为了你的皇位鞠躬尽瘁,皇帝你自己还什么不知道

冯自用躬身说道:“陛下,自古以来领兵大将不奉朝廷法令私自出兵,向来都是谋逆大罪陛下,汉末军阀混战、唐末军阀割据二百多年,还有南北朝皇帝频繁更替,这都是朝廷对统兵大将失去控制的后果,所以这次赵国栋没有经过朝廷准许私自出兵,他想干什么难道要重蹈唐末的覆辙吗”

冯自用说完其他几个阁老也纷纷为冯自用背书,只有佟养甲,站在一边没有说什么。

朱宏三现在知道冯自用是什么意思了,不就是害怕赵国栋造反吗

第九百一十八章重文轻武

朱宏三知道冯自用这帮人来干什么,无非就是文官想要压制武将而已,其他什么重蹈唐末覆辙都是说辞而已。

不过这些臭老九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在宋代以前各朝各代却是没有好的办法约束统兵大将。在皇朝初期,各个太祖高祖本人就是领兵大将,自然能控制住手下。但是到了王朝中后期,那些统兵大将没了和皇帝并肩战斗的情谊,同时皇帝也不是战火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再加上王朝后期各种矛盾突出,还需要武将频繁的镇压各地叛乱,所以赵匡胤玩的那套黄袍加身就成了常事。

赵匡胤上台后害怕手下大将学习自己在玩这一手,所以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算是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这只是解决眼前问题,只要到了王朝后期,战事频繁,统兵大将还是不会受皇帝控制。

所以赵匡胤开创了一个影响后世的制度,就是重文轻武当然赵匡胤制定的这个制度并不是简单的利用文官来欺压武将,而是从上而下的一整套制度。

宋代兵制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其中禁军是中央直接控制的精锐部队,用以保卫皇室、京都和镇戍地方。赵匡胤即位的第二年,即着手整顿禁军,裁汰老弱,补充精壮,又下令各地选勇壮兵士升为禁军。

赵匡胤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这支武装力量,将“殿前都点检”等禁军高级将领撤销,设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即所谓“三帅”来分别统帅禁军,“三帅”皆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担任,他们只有将兵之权,而无发兵之权,并且时常调动。

同时设置枢密院,掌发兵之权,使将兵权和发兵权分离,二者相互牵制,最后听命于皇帝。同时,在禁军的驻屯上,又采取了“内外相维”的方针,禁军的一半驻守京师,另一半驻全国各地,边境上只有少量禁军,这种强干弱枝的办法,对于削弱藩镇势力,加强军权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守内虚外”的方针,致使北宋在对辽夏的战争中,连连失利,在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赵匡胤解除了慕容延钊、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后,开始用文臣知州事。对于拥兵割据的大藩都借故把他们调离,或使其遥领他职,死后也不许子孙袭职,逐步任命文臣代替原来的武将。重文轻武成为宋朝政治上的一大特色,赵匡胤以后的各个皇帝,也继续实行这个方针,是谓“兴文教,抑武事”。这样,文臣代替武将,武将调离军职,进一步堵塞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最后一条就是行“更戍法”,所谓“更戍”即更换戍守地点,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将领把士兵变为私有资产,使军队的屯驻地点时常更换,而统兵将帅却长驻防地,不随士兵行动。名义上是让士兵“习山川劳苦”,提高素质,实质上是“不使上下人情习熟”,造成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兵将分离的局面。这一措施虽然限制了将帅拥兵自重抗拒中央局面的出现,但也带来了军队不能认真训练、作战指挥不灵、军队战斗力弱等弊端。

不过还是那句话,中国自古以来的问题就是内部问题,至于外部问题根本不能动摇皇帝的统治,所以那些军事上的小小失利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几项政策的实行虽然让宋朝军事实力有些退步,但是并没有大规模退化,南宋在襄阳和四川顶住蒙古人的进攻五十多年,进一步说明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成功性。

明代朱元璋承接宋制,只是老朱没有耐心玩杯酒释兵权那一套,老朱是个急性子,直接玩人道毁灭,武将都杀光了也就没有什么武将不听控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