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70(1 / 2)

明末锦绣 有限无敌 5393 字 2019-03-22

同,冯自用性子里很有些东林党那种不畏强权的臭脾气,再加上刚才冯自用就不满意皇帝不和内阁商议就要为达赖建行宫,现在又听皇帝这么说,冯自用再也压不住心中火气。

“陛下,军事上的事臣是不应该管,但是钱都要财政部出吧神武十一年夏赋和秋赋一共收上来不到二百万银元,商税收了两千一百二十万银元,各地的厘金收了一千零八十万银元。这些钱看着挺多,但是西北、东北、南洋三地五十多万军队,这些就要花费每年一半的赋税,除了这些还有福建的战事未决、官员的俸禄、北方各省的赈灾款项,全都算上今年结余只有区区三十万银元,现在皇帝陛下说要在乌斯藏驻军,还有为达赖修建新行宫,国库没钱”

朱宏三听冯自用这么说好悬没气死,自己将马明远搞掉一个次要原因就是花钱能痛快点,现在换上冯自用,没想到这个老好人当上了首辅怎么变得和马明远一样,就喜欢控制自己花钱

其实和前明那些皇帝对比朱宏三花钱还是比较少的,最起码在宫城里没养上万太监和宫女。现在朱宏三的大小女人也只有二十多个,和后宫上千佳丽的朱棣完全没法比。除了这些朱宏三对衣食住行要求也不高,一顿饭也就是四菜一汤,在明代皇帝中算是最节俭的了,就连叫花子朱重八都比不上。

自己已经快吃草了内阁还说没钱,朱宏三脸色越来越难看,但是冯自用就像没看到一样,自顾自的还在说:“陛下,现在缅甸那边战事正酣,福建台湾那边也正在对峙,南洋那边和荷兰人的交战也没停止,三面都有战事,实在不宜在西北轻起开端乌斯藏地区反正都是化外之民,让他们和准噶尔部自相残杀不是挺好吗陛下为什么非要掺和进去呢”

“二表哥你不知道,郑家和荷兰人都不足为道,只有准噶尔才是大明的心腹大患二表哥难道忘了前明时正是朝廷对辽东的不作为,才放任满清坐大吗”

冯自用听朱宏三这么说完全是胡说八道,就在半年前你皇帝还说郑成功才是心腹大患,现在怎么就变成不足为道了但是现在二人谁也说不服谁。冯自用干脆决定摊开底牌给皇帝看。

“陛下,臣是文官,不知道那个战事重要,但是国库就是没钱,陛下想要在西北打仗那请陛下动用内帑吧”

冯自用说的很简单,国库没钱,但是你皇帝有钱,广东的大工厂有一半是你皇帝本人的,每年皇帝的小金库足有上千万的进项。现在皇帝你要打仗,好说,钱你自己掏吧

朱宏三听冯自用这么说好悬没气死,这帮臭老九怎么就惦记自己那点家底儿朱宏三在广东是有很多厂子,但是那些都是兵工厂和钢铁厂,这些厂子八成产能要无偿生产军械装备军队,那有什么收入

还有朱宏三以前是有钱,每年收入在千万之间,但是当时那些都是利用工业剪刀差从北方各省抢来的。现在北方已经光复,都成了朱宏三自己的地盘,自然不能在使用这种刮地皮的手段,所以这几年朱宏三的收入直线下降,每年只有区区不到二百万银元入账。

当然二百万银元也是一笔大数目,但是不要忘了朱宏三老婆孩子一大堆,儿子长大了要成家了当爹的不给准备房子吗女儿出嫁了不给准备嫁妆吗还有朱宏三大小二十多个老婆,作为皇帝的老婆出门没几套首饰你好意思出门还有朱宏三舅舅家上下几百口人要吃饭,这些人不是勋贵,也不是宗室,但都是你老娘的亲戚,你皇帝能不管

这些都需要钱,但是明朝内阁极其强大,当年的隆庆皇帝想要给自己老婆买一套首饰,户部就说没钱,最后首饰生生就没买成。皇帝你的儿子女儿是你自己生的,老婆当年也是你自己抢来的,娘家亲戚更不用说了,这都是你皇帝自己家的事,想要从国库要钱那是一分没有。所以朱宏三每年内帑二百万的收入看着挺多,其实也是将将够用。

第八百八十九章内阁

内阁这个词在后世看来好像是欧美的产物,其实内阁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中国的内阁制度开始于春秋的宰相制度,最开始宰相是春秋各国国主的辅臣,负责协助国主管理国家,这些宰相当然也是贵族,大部分都是国主的亲戚。

到了战国年代,各国之间战事频繁,战争再也不是几万人的群架,而是各国的倾国之战。为了将最后一丝国力用在战争中,各国纷纷开始变法,用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担任宰相。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宰相制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彻底成型。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宰相虽然不再是皇帝亲戚担任,但也是大贵族才能担任。

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但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特点和喜好,控制相权也就有不同的办法,因而宰相权力时而强化,时而又被弱化。

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之变化与宰相名称之多变均较复杂。三省制度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确立。

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

这时的宰相已经不是秦汉时期的一人担任,而是分为数人,这也很好理解,宰相负责全国政务,长时间操于一人之手皇帝实在不放心。

到了明代,朱元璋是叫花子出身,打着也是驱除鞑虏的旗号,所以在朱元璋前期还是承接唐宋制度设立丞相的。不过作为权利野兽的朱元璋那里能和其他人分享权力很快就借着胡惟庸的案子将丞相制度彻底废除。

但是叫花子朱元璋不知道,丞相制度是皇权的补充,全国这么大,你朱元璋再厉害也不能面面俱到。朱元璋最后累得没办法,在洪武十五年,组建了秘书性质的内阁。对这个后期发展成庞然大物的内阁正是朱元璋组建的。

不过朱元璋也有些农民智慧,他害怕内阁再次发展成丞相,在一开始就规定内阁大学士最高只有五品,并且规定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现在的大学士只是朱元璋处理国政的秘书而已。

朱元璋打的算盘挺好,但是他忘了他会死,而且他的接班人也没有他的精力和手段。在朱元璋死后,他的继任者一代不一代,到朱瞻基当皇帝时期,内阁制度已经发展非常完美,同时皇帝将自己的一部分君权过度给内阁,这就是票拟权。关于票拟权和批红权如何分工以前说过,这里就不说了。

至此,中国古代独创的内阁制度完全成型,这种制度很好的控制了君权,因为英明的皇帝很少见,大部分皇帝都是普通人,这时内阁中的人精们可以防止国家政策不至于偏离太多。但是如果皇帝本人精明异常呢很简单,就会出现明嘉靖时期的情况,内阁成了苦差事,首辅成了替罪羊。

内阁制度在明朝中期发展到巅峰,在十八世纪传到欧洲,欧美的内阁制度也借鉴了中国的内阁制度,只是欧美实行的是议会制,皇帝权利没有中国皇帝这么大,所以内阁制度在欧美得到了发扬光大。

朱宏三是后世穿越过来的,以前他也只是一个乡镇干部,看新闻看多了欧美内阁制度多么多么好,所以到了明代组织自己的势力时,很容易就想到了那个内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