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报复。所以张家玉一人站在开封府门口,闭着眼等候钦差的传话。
在张家玉对面站着的是省法院院长、也就是按察使杨琼芳,还有省军区司令员、都指挥使魏庆。这二人也是张家玉告的主要官员,所以这二人对张家玉真是横眉冷对。
魏庆是新军的副团长,也是新军二师出身,当年他在济南攻城战中负伤,所以转业到了地方,成了一省的军事长官,负责全省所有卫所军队。魏庆是个武夫,看到张家玉这副臭屁模样就是生气,在杨琼芳边上低声骂道:“臬台大人,你看看张家玉那副小人模样,下官真想上前打他一顿”
杨琼芳知道这魏庆在吹牛逼,当年张家玉可是军机处出身,可是魏庆的直属上官,魏庆那敢真去动手。不过杨琼芳现在和魏庆是一个阵营,要给他留些面子,所以并没说破。
“魏大人,你我都是一省长官,千万不要做那些有失体统的事,至于那件事好说,朝中有首辅大人,省里有抚台吴大人,魏大人放心吧”
魏庆听杨琼芳这么说放了心,这一个多月他可是提心吊胆。前几年江苏那件大案子死了上万人,就连南京步兵统领衙门的真定侯张崇伦都砍了脑袋,张崇伦可是跟着皇帝从武昌起家的老人,更是第二批教导团出身,绝对的根红苗正,官职也升到了副师长,还是世袭的侯爵。这样都被皇帝杀了他魏庆一个副团长,一个省的指挥使,爵位只是世袭锦衣卫千户,真要被钦差查实了绝对活不了。
魏庆这时也挺后悔,当时为啥就钱迷心窍,听了吴培昌的话呢真不应该收那几千银元。
“杨大人,听说这次来的钦差是陛下的四皇子,不知道能不能。。。”魏庆的意思是你们楚党行不行,能不能将钦差糊弄明白
杨琼芳是进士出身,是湖广长沙人,对魏庆这种丘八向来看不起,但是现在没办法,谁叫二人是一个绳上的蚂蚱呢
杨琼芳耐着性子说道:“魏大人放心吧,就算巡抚大人不行还有首辅大人呢,首辅大人不行还有太子呢”
这时校场上人群分开,一顶四人官轿来到面前,正是巡抚吴培昌到了。
杨琼芳和魏庆赶紧走上前去,躬身说道:“下官恭迎抚台大人”
吴培昌出了轿子,拱拱手说道:“二位早到了”说完看了看不远处的张家玉冷笑道:“藩台大人,为何不来迎接上官呢”明清时期官场礼仪十分繁琐,看什么人如何称呼,如何行礼都是一门学问,巡抚是一省之长,作为常务副省长的张家玉不来迎接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张家玉上书那天就已经准备好和吴培昌死磕了,现在听吴培昌这么说也冷笑道:“吴培昌,你和本官都停职待查,还讲什么上官不上官,现在你和本官平级。当年本官在江西当巡抚的时候你还是一个侍郎,还想让本官给你行礼”
张家玉和马明远的死结就是当时结下的,要不是马明远搞明升暗降那一套,张家玉也不能从巡抚一下成了布政使。不过张家玉说的也在理,当年吴培昌在财政部当侍郎是正三品,张家玉是江西巡抚正二品,确实是张家玉高过吴培昌。
吴培昌被张家玉抢白气的要死,刚要反唇相讥就看到开封府大门打开,一个身穿明黄色飞鱼服的锦衣卫出来喊道:“河南巡抚吴培昌及河南大小官员,进府拜见钦差大人”
吴培昌听要办正事了,也就不再和张家玉怄气,瞪了一眼张家玉后带头走进开封府。
第八百六十五章冲突
走进开封府衙大门,就是大堂前面的广场,两侧的厢房前站满了腰挎绣春刀的锦衣卫,朱渊身穿一身大红亲王服色满脸肃穆的站在大堂门前。
吴培昌赶紧带着河南省大小文武官员,来到朱渊面前躬身行礼说道:“臣,巡抚河南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吴培昌拜见钦差大人”
朱宏三给这帮臭老九的福利就是面君不拜,所以吴培昌口中说的拜见钦差大人,但是并没有磕头,只是躬身行礼而已。河南省所有文官都如吴培昌一样行礼,因为他们不是进士就是举人。但是指挥使魏庆和那些守备、千户们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河南都司归中军都督府管理,河南在明朝建立时一共有二十一个卫一百三十四个千户所,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军户逃亡,再加上明末战乱,河南现在一共只剩下了八个卫十二个千户所,其他都名存实亡了。
今天钦差来这些丘八们自然要过来拜见钦差大人,这些丘八除了魏庆以外都是前明的旧军官,上百年的和平时光早已经磨平了他们的勇气。现在这些守备千户根本就是各地的土地主,完全不像能骑马打仗的军人。
这些丘八虽然官职低,但是一个个能量都不小,他们通过朝中有关人士打听到皇帝可能对天下卫所制度要改革,所以今天这帮家伙不知道钦差是不是负有这个使命,所以一个个都胆战心惊的来参会。
魏庆和他的手下们丘八出身,可没有功名护体,现在只能双膝跪倒磕头,恭迎钦差大人。
朱渊看了看所有官员都到场了,问道:“吴培昌,河南省的大小文武官员都到了吗”朱渊现在代表的是皇帝,所以可以对吴培昌直呼其名。
吴培昌躬身说道:“南阳府浙川县、汝宁府罗山县、归德府鹿邑县,三人有病没有到场,其他所有河南上下官员,共二百六十三人全部到场”
朱渊点了点头来到大堂中间摆放的香案前,双手将供奉的圣旨取下,然后站在香案前将圣旨高举过头顶,大声说道:“大明皇帝陛下圣旨,河南上下所有官员接旨”
这时吴培昌可不敢在不跪了,朱宏三给读书人的福利是不跪皇帝,但是圣旨代表着帝国的权威,也是内阁的权威,吴培昌可不敢不跪。不过也并不是什么圣旨都要跪接的,圣旨分为两种,一种是皇帝的命令经由内阁同意,这就是帝国的法律文件,这种圣旨称为诏,这就需要所有人跪接。
第二种就是皇帝自己的命令,并没有内阁背书,这种圣旨称为制,这种读书人就不用跪接了,但是你要表示对皇帝的尊重非要跪接也可以,不过明代这种不要脸的读书人还真没有多少。
今天这个圣旨就是国家法律文件,所以吴培昌和所有文官都要跪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