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盯上。
反观岳乐这边,虽然老一辈将领都死了,但是军队的骨架还在,如何行军、如何侦查、如何布营都是一把好手。那十万蒙古骑兵更是如此,蒙古人为了保证获知战场情报,行军时往往要派出三分之一的骑兵当斥候。
岳乐在得知那个南明皇帝也跟着运河船只北上后,心中大喜,济尔哈朗的既定战略是烧了明军的补给船只,让明军知难而退,给满清喘息时间。但是岳乐得知南明皇帝也来了的时候,想要将这个皇帝抓住,那样不是更好吗
岳乐打开地图,看到济宁府和东昌府之间运河狭窄,明军必定防守严密,虽然岳乐没有和明军交过手,但是听说明军火器厉害,看样子不要和明军正面冲突,还是挑一个合适的地点为好。
岳乐和朱宏三一样,都将决战地点选在了安山湖。岳乐的理由也十分简单,安山湖水面宽阔,明军必定以为自己都是骑兵,不能攻击水面目标,同时安山湖以西就是平坦的豫东平原,这地方太适合骑兵作战了,自己万一战事不利,完全可以利用骑兵逃跑。
岳乐对平西王吴三桂说道:“平西王,你带着你自己的本部人马,本王将陕西来的两万骑兵也交给你,你的任务是去郓城,一定要阻止明军骑兵增援,如果放过来一兵一卒,本王就要你的脑袋”
吴三桂拱拱手大大咧咧的说道:“请大将军放心,那帮南蛮子那会玩骑兵,他们只不是骑马的农夫而已,正好让末将的辽东铁骑教教他们什么是骑兵”
“平西王,绝对不要轻敌,明军虽然不习马术,但是他们火器十分厉害,你们不要掉以轻心,知道吗”
岳乐虽然年轻,只有二十七岁,但是跟随多铎、豪格征战多年,吴三桂也知道面前这个年轻将领能力如何。所以听岳乐训斥他赶紧站了起来赔罪。
“请大将军放心,末将必定保证明军不会冲过去一兵一卒”
岳乐点点头,对他的副将鳌拜说道:“鳌拜,你带着三万骑兵,潜行进入寿张,一路上不要走漏消息,等候本王的命令”
鳌拜是皇太极的心腹,在入关后一直跟着豪格作战。不过后来豪格倒霉被多尔衮处死,鳌拜作为豪格的人也深受连累,不过在多尔衮死后鳌拜的春天到了。顺治皇帝很喜欢这个忠心的将领,这次将他派来辅佐岳乐带领骑兵队伍。
鳌拜这个人不喜多言,听岳乐安排后站起来拱拱手,表示自己知道了。
岳乐都安排完后自己带着主力七万骑兵,在深夜离开大名府驻地。不过骑兵虽然走了,营房并没有拆除。为了故布疑阵岳乐还留下了几千汉军旗在这里装作无事的样子,大名府的锦衣卫密探也不敢靠近军营,没办法只好给朱宏三发去一切正常的消息。
岳乐带着军队昼伏夜出,实行五十里的战场遮断,也就是大军行进五十里内都要派遣斥候探听消息。就这样悄没声的来到安山湖北面的安山镇,将这里五百多户居民全部杀光后占据了这里,等候朱宏三的到来。
第七百五十一章中原大战5
谢谢书友“不明觉励”泰坦六“的月票
朱宏三带领的明军已经过了黄河,进入事实上的北方。明末因为正好处在小冰期,最冷的时候海南都下过雪,虽然现在小冰期有所缓解,但是朱宏三知道,这次导致明朝灭亡的小冰期一直到康熙年间才能真正的缓解。
朱宏三现在坐在安山湖畔的大帐中,外面天色已晚,除了站岗的士兵其他所有士兵都休息了。因为大家知道恶战就在眼前,打起仗来不知道几天能结束,所以要抓住一切时间休息。
朱宏三并没有休息,他作为皇帝享受了权利的同时还要付出义务。就是北伐途中朱宏三还要批复后方送来的折子,当然不是全部,只是内阁处理不了的,或者需要他这个皇帝最后仲裁的,才由内阁发往前线交给皇帝处理。
现在天色大晚,大营地处安山湖畔,一阵凉风吹过来让朱宏三打了一阵寒颤。站在门口的李承恩看到赶紧吩咐小太监放下门帘,保持帐中的温度。
“皇爷,天色不早了,应该休息了”
朱宏三放下朱笔看着李承恩,李承恩知道这位主子喜怒无常,瞪眼就杀人,不知道自己怎么惹主子生气了,赶紧垂下目光,不敢和朱宏三对视。
哪知道朱宏三并没有生气,而是和颜问道:“老李,我记得你家是南直隶的人”
李承恩听皇帝这么心中暗松一口气,赶紧回答道:“回皇爷,奴才老家在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现在改名了,叫江苏省”
苏州那不是和常熟的钱谦益是老乡吗
“老李,这么说来你和钱谦益都是出自江苏苏州府啊,你们是老乡啊”
李承恩苦笑一下,他这个身份哪里能和钱谦益论老乡
“让皇爷见笑了,奴才家中家贫,钱阁老也看不上奴才这么个可怜人”
朱宏三点了点,李承恩是有些可怜,要不怎能割了那个东西去当太监
“老李,说说你是怎么当上太监这个有前途的职业的”
李承恩久在皇帝身边,知道这个皇帝喜欢胡言乱语,听皇帝这么问赶紧躬身说道:“回皇爷,奴才家原本是吴江农户,我父母早亡,是哥哥把奴才抚养大原本我家还有十几亩薄田,哥哥嫂嫂辛勤劳动一年还能剩些。奴才的哥哥希望奴才读写书,最好跳出农门,所以家中虽然不富裕但是还是将奴才送到镇上的私塾学习”
李承恩今年四十多了,一边说一边想起了自己苦逼的童年,慢慢的开始回忆过去。
原来李承恩家中就是自耕农,在江南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角色,原本李承恩的命运就是读些书,最多中个秀才,然后在老家农村度过一生,接着教育下一代读书,不知道那代祖坟冒青烟了能中个举人,这就是李承恩完美的一生。
但是李承恩偏偏生活在万历中期那种资产阶级萌芽的时代,学过资本论的都知道“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名言,中国也不例外。明代江南经济大发展,为了满足海外贸易所需要的廉价原材料,江南一些大地主大世家开始在地方土地兼并。用钱卖你的东西还需要花钱,哪有直接将你变成佃户来得简单。
所以作为自耕农的李承恩一家就被吴江当地的一家大地主陷害,李承恩的哥哥死在牢中,嫂嫂还有些姿色被卖到勾栏之中,全家只剩下不到十二岁的李承恩和他的侄子李准。
少年李承恩虽然读过些书,但是连童生都不是,自然没有能力对付这些世家大族。最后没办法只能将自己家中十几亩田地卖了,然后拿着银子去了苏州。
土地没了但是人还要活着,更何况李承恩还有一个五岁的侄子要养,所以李承恩用这些银子贿赂了苏州织造的人,到曹化淳身边当了一个仆人。
曹化淳幼时家境寒微,于十二三岁左右入宫。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倚为亲信。后入信王陪伴侍奉五皇孙朱由检。天启初年,太监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来苏州这里当了个织造。
正因为曹化淳和李承恩的遭遇近似,所以曹化淳十分喜欢这个机灵的小子,接下来就是将李承恩净身、改名、入宫,当了曹化淳的干儿子,名字也改为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