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76(1 / 2)

明末锦绣 有限无敌 5384 字 2019-03-22

经仁至义尽,给足了周观政面子。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周观政死都不走,这个书呆子不依不饶,一定要朱元璋出来和他说,朱元璋明白自己选的这些人都是不会通融的。娱乐也搞不成了,亲自穿上朝服出宫进行安抚,对周观政说,你做得对,我已经反悔,不用女乐了。周观政听到后,才回家睡觉。

真是千古奇谈皇帝口谕还不行,居然还要亲自出来道歉我们在叹服这个书呆子的同时,不也应该钦佩他的勇气和正直吗,大明王朝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持原则的人,才能够延续两百年长盛不衰,应该说朱元璋搞的这个监察制度是相当不错的。

自古以来,就有言官的设置,这些人不管具体事情,他们的任务就是提意见,而历来的封建王朝也形成了一个传统不杀言官。历史上无论多昏庸的皇帝,也很少有胆量敢杀言官的。所以在朝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言官在下面说皇帝的不是,一点不给皇帝留面子,还洋洋自得,很有点你能把老子怎么样的气魄。而皇帝只能在上面一边听,一边咬牙切齿,想着明天就把你调个位置再整治你。

而御史和给事中制度到了明代中叶就变了一番模样,除了正常制约官员外,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限制皇权。所以在历史上出现过海瑞骂嘉靖家家干净、雒于仁骂万历酒色财气这种奇葩事情。

朱宏三作为明朝宗室,他的身份在起兵后确实给他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在获得朱元璋的政治遗产后,也将一些糟粕继承下来。其实在朱元璋设立给事中制度之初,并不是什么坏事,可是什么制度经过二百年也会完全变个样子。以前朱宏三可以独自下圣旨决定一些官员任命,那是因为朱宏三打着中兴明君的旗号,并且这几年朱宏三弄得还不错,不管对付满清还是永历朱由榔,都能节节胜利。

所以那些御史言官们对朱宏三的胡作非为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反正只要不太出格就可以。但是真要闹过分了,这帮御史言官也不会吝啬手中的权利。

这次王沄敢站出来说话就是御史言官再给他撑腰,因为朝中一半的御史言官都出自浙东,现在皇帝要胡闹,这帮家伙自然不能看着不管。

朱宏三也知道这帮家伙讨厌,所以为了绕过这些人,称帝伊始就在内廷成立了军机处,打得主意和后世雍正皇帝一样,你们大臣只要跪受笔录就好了,其他的什么都不要管,都是我皇帝做主。但是名为军机处,就要掌管军事,所以现在军机处的职能只局限于军事,其他政事还无权过问。

今天这个王沄蹦出来反对朱宏三,但是朱宏三还没办法收拾他,因为君权要受制约,万一圣旨被给事中封驳怎么办那可就丢大人了

正在朱宏三和王沄僵持在这的时候,边上侯恂已经将那个大肉馒头吃完了,并且将那碗汤也喝光了,这时侯恂打了个饱嗝,拱手说道:“陛下,臣年纪大了,吃完饭就想睡觉,臣请陛下恩准臣下去休息”

朱宏三看侯恂出来圆场,打个哈哈说道:“哈哈,好这一路上路途劳顿,侯先生也是有些劳累了,下去休息吧”

侯恂起身后,来到王沄的身边说道:“王小子,老夫看你精神不错,搀扶老夫下去休息行吧”

侯恂的身份地位比王沄强的不是一点半点,王沄的老师是陈子龙,陈子龙的老师是黄道周,而黄道周只是天启二年进士,侯恂可是万历四十四年。所以王沄不敢推辞,赶紧搀扶侯恂下去。

看到王沄走了,朱宏三也没了淫人妻女的兴致,挥挥手让锦衣卫将这些满清降官带了下去,押回南京交给大理寺处置。

朱宏三看着王沄走出去的身影,他知道虽然王沄只是一个四品官员,但是自己就是不敢随意的处罚他,因为王沄身后站着整个文官集团,这个发展于隋唐、成型于宋元,到明代基本成熟的文官集团,他们才是自己一生的敌人。至于什么满清、西班牙人、宗室之间的内斗,这些都是肘腋之患,只有这些文人,才是皇权不可消除的敌人。朱宏三要想当一个伟大君王,必须要将文人集团压制下去。当然,如果朱宏三只想当万历那样的甩手大掌柜,这样的文人集团正是他需要的。

朱宏三心中暗道:老子在称帝时就说了和文人共治天下,但是这帮文人蹬鼻子上脸,越来越不像话了,难道真要老子学朱元璋大杀功臣吗

朱宏三不知道的是,随着国内反对势力一一被消灭,北方的满清政权覆灭已成定局,他的主要对手已经从外部矛盾变成了和士大夫之间的内部矛盾,也就是中国古代三千多年也无法调和的君权和相权之争。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历史上早有定案,要不就是刘邦、朱元璋那样的大杀功臣,要不就是朱佑樘、朱翊钧那样做个傀儡皇帝,最后朱宏三能选择那条路走下去呢

第七百四十五章无将可用

谢谢书友“一騎觉塵騅”的捧场

被王沄这顿搅和,朱宏三什么兴致都没有了,在城里安全后,带着锦衣卫进入城中。当然,当天晚上李承恩去汪树堂家中将他次女接来,陪朱宏三一度春宵,自然奉献了女儿的汪树堂也就逃过一劫,在两年后从新被启用当了知县。

入城后的朱宏三命人仔细搜擦洪承畴的下落,最开始朱宏三以为洪承畴又跑了,但是打扫战场时在总督衙门发现了洪承畴的尸体。朱宏三知道后长叹一声:“洪承畴也算是这个乱世的风云人物,满清没有他绝对不能这么轻易的占据北方。哎将洪承畴的尸体成殓,运到福建他的老家,交给他的家人吧”

进城后了解到黄河的实际情况,朱宏三大骂自己运气不好,朱宏三当时选定的三月份北伐正是要避开长江的汛期。明代的长江可没有后世的长江大桥通行,并且水量是后世的十多倍。在汛期长江两岸完全是泽国,镇江和江阴段最宽能达到四十多里宽度,那时根本不可能大批次的横渡长江。

但是挑选旱季过长江到容易了,可是北方运河里没有水又是个难题。本来朱宏三以为黄河应该没问题,虽然水量没有长江丰富,但是黄河毕竟也是中国两大水系,基本航行还是能保证的。可是到了淮安这里却傻了眼。

朱宏三的原定计划是从淮安进入黄河,然后沿黄河到徐州,从这里再次进入大运河北上。可是在淮安这里朱宏三了解到黄河今年的水量很小,小船还能通过,但是大型运输船可就不行了。同时运河的山东段因为没有人维护,很多地方的水闸已经损坏,沿着运河北上已经不现实。

黄河水量不足一个原因是没到汛期,还一个重要原因是崇祯十五年九月,李自成围困开封一年多无果的情况下,恼羞成怒的将黄河大堤掘开。开封城虽然被攻破了,但是大半个河南和黄河下游各地倒了霉,开封三十万人死的只剩下两万七千人,周围各府县受洪涝灾害丧命的灾民足有上百万。

河南因为被流寇祸害,地方政府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运作能力。所以在明末乱世这二十多年里开封黄河大堤一直没有修缮。黄河两岸一到汛期都是上百里的泽国。这种局面一直到康熙十年,河南巡抚张自德、布政使徐化成才开始重建开封城,黄河大堤也被重建。

最后朱宏三没办法,在和几个谋士商量过后,决定不去徐州和骑兵会和,大部队直接从清河过黄河,然后经过沐阳进入山东。朱宏三留下两个师保护后勤部队,他们辎重太多,只能走运河,他们从清河走宿迁,利用元代运河故道北上。虽然元代运河好几百年没有整修,但是有几段还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只能走到那算那了

至于李元胤带领的骑兵,朱宏三命令他们从徐州渡河,然后去山东的峄县与自己会和,毕竟过了黄河就是山东丘陵地带,这种地形最适合骑兵作战。朱宏三自己带领的都是陆军,打防守战当然没问题,但是运动战就不是火枪兵的长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