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0(2 / 2)

“蒙古部落不重视君臣礼仪,也不重视民生,就算是大汗,也是后来明白的,如果不是朝中诸多的汉人大臣建议,蒙古朝廷依旧是按照部落的规矩来管辖征服的地方,这方面大汗远远比不上大人。”

“大人高瞻远瞩,用人方面更是强于大汗,下官在蒙古朝廷多年,不管是窝阔台大汗、蒙哥大汗还是忽必烈大汗,他们都是不会完全相信别人的,而且他们骨子里都是排斥汉人的,张文谦、刘秉忠、郝经、姚枢、窦默、许衡等人,都是汉人大臣之中的佼佼者,可惜在蒙古朝廷,总是遭受到猜忌和怀疑,让他们郁郁不得志,还要很小心。”

“下官觉得,姚枢和史天泽等人,最终也是要归顺到大人麾下的,大人用人不疑,张文谦、刘秉忠、郝经、窦默和许衡等人,全部都受到了重用,所处的位置,比较蒙古朝廷,要重要很多,而且大人愿意听从他们的建议。”

“大人如此的胸怀,不是大汗能够比较的。”

。。。

剧烈的咳嗽,让张柔不得不中断话语。

吴邵刚端起了床边的热水,让张柔喝下了几口。

张柔抚了抚胸部,脸上竟然出现了一丝的红晕,眼睛里面也出现了亮色。

吴邵刚内心微微叹气。

“大人,下官有个不情之请,下官最为担心的就是张弘略和张弘范两人,张弘略守旧,没有多少的开拓意识,担任府州县官吏还是可以的,但是无法应对过于复杂的局面,张弘范强一些,知道百姓的疾苦,能文能武,下官拜托大人,今后多多管教两人。”

“张将军,您放心,这件事情我一定是记在心上。”

“下官只是多嘴,其实大人慧眼识才,当初对张弘略和张弘范两人的安排,下官就明白了其中的苦心,让张弘略跟随在刘秉忠的身边,让张弘范进入到军中,就是对他们能力的肯定,下官只是担心,他们辜负了大人的期望。”

“张将军,你想的太多了,俗话说得好,人各有命,富贵在天,张弘略与张弘范,两人的能力都是很突出的,只要他们尽心竭力的做事情,就必定不会辜负张将军的期望。”

吴邵刚已经准备告辞,他知道张柔的时间不多了,还要对家人以及张弘略和张弘范说些什么,就在他准备起身的时候,张柔再次开口了。

“大人,下官还有一件事情,张文谦等人,当初在蒙古朝廷的时候,擅长于计谋和政务,但也失之于算计之中,在王文统的事情上面,他们都遭受到了重创,以前下官和他们时常说到这些事情,还望大人不要计较他们的这些心计。”

吴邵刚的脸上显露出来微笑,点点头。

大凡是谋臣,都是有这样的习惯的,不是说他们喜欢算计,很多时候,他们通过谋略以及算计,来展现自身的能力,来纠正策略方面的失误,不过在吴邵刚这里,这些东西都用不上了,一方面吴邵刚自身的谋略是不一般,另外一方面集众人之力,让众人都能够开口说话,提出自身的建议,也就没有谁会想着背地里说话了。

吴邵刚走出了屋子,站在外面,要求张弘略和张弘范赶紧到屋子里去,不要陪着他。

不过一刻钟的时间,哭声传来。

张弘略与张弘范哭着走出了屋子,跪在了吴邵刚的面前。

吴邵刚看着屋子,好长时间没有开口说话。

翌日,有关张柔葬礼的事宜,吴邵刚主动提出来了。

张柔当初在蒙古朝廷,身份是都元帅,不过蒙古朝廷官员的品阶,很是模糊,这方面不如大宋朝廷和已经灭亡的金国那等的规范,汉人出任的都元帅,与蒙古人出任的万户长和都元帅,品阶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享受的待遇不一样。

按照品阶来说,汉人出任的都元帅,大致相当于大宋朝廷御前诸军的都统制。

都统制属于正四品的官阶。

吴邵刚的提议是,按照正三品的文官身份,来筹办张柔的葬礼。

这是一个很高的规格了,按照张柔的身份,无论如何都是靠不上去的。

可不要小看葬礼这件事情,规矩是很严格的。

李庭芝与郝经等人,没有反对。

在得知了节度使衙门关于张柔葬礼规格的安排之后,张弘略与张弘范赶到了节度使衙门,在外面长跪不起,一直到吴邵刚出来,扶起了两人。

张柔的葬礼,很是隆重,吴邵刚、李庭芝和郝经等人悉数参加,就连刘秉忠都从云南赶回来参加,李庭芝亲自为张柔题写悼词。

张柔隆重的葬礼,在四川、云南以及京兆府路等地,引发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那些归顺大宋朝廷、归顺吴邵刚的文武官员,包括军中的寻常军士,内心都有了共鸣,他们深切感受到,吴邵刚的确是尊重每一个人的,哪怕是归顺之人。

第三百七十三章未来之师

吴瑞坤满五岁,虚岁六岁,吴瑞林和吴瑞博四岁多,虚岁五岁。

吴邵刚提出了要求,三个孩子都需要开始学习了。

其实在这方面,李涵薇更加的着急,在吴瑞坤不到四岁的时候,就开始传授一些知识,譬如说识字和咏读唐诗宋词等等,只是吴邵刚感觉到,吴瑞坤等小孩子年岁太小了,这个时候强迫他们学习,恐怕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一直到李庭芝和郝经等人都提出来吴瑞坤应该要请先生教授学识的时候,吴邵刚才明白其中道理,在李庭芝等人看来,吴瑞坤、吴瑞林和吴瑞博都不是寻常的身份,必须要尽早学习,特别是吴瑞坤,其成长的步伐,关乎到未来。

明白这一层的道理之后,吴邵刚让步了,开始关心吴瑞坤等人学习的事宜。

有些小孩子,生下来就是要准备承当重任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如何请先生,吴邵刚早就有考虑,让窦默与许衡两人成为三个小孩子的老师。

对于教育的认识,吴邵刚远远强于李庭芝等人,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在小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之中,会观察家里的情况,会学习大人的一言一行,一旦小孩子开始学习,则老师对于小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若是家庭和睦,老师优秀,教育出来的是顶尖的人才,至少品行是很好的,是能够在社会上很好立足的。

当然,对于吴瑞坤,吴邵刚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政策需要有延续性,吴邵刚最终的目标,是一统天下,而更加复杂的治国理政,需要政策的延续,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不能够出现过于重大的调整和变化,更不能够应为荒淫或者贪腐毁掉基业,而吴瑞坤将来无疑是会承担这个重任的。

从这个层面来说,吴瑞坤的教育事宜,就不是一般的事情。

许衡与窦默两人都是云川学府的学士,按照节度使衙门的计划,许衡本来是准备出任云南制置副使,前去协助刘秉忠的,不过因为云川学府的任务很是繁重,窦默一个人忙不过来,故而许衡一直无法离开,时间长了,许衡也不是很愿意离开云川学府了。

云川学府可不仅仅是学府,承担了培训教谕诸多官吏的任务,节度使衙门的很多文书,都会送到云川学府,窦默和许衡这样的学士,都是要看这些文书的,有些甚至是征询意见的文书,窦默和许衡会根据自身的理解,以及与学习的官吏的探讨,提出来诸多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