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1(2 / 2)

明末国色江山 巨火 5527 字 2019-05-03

千余骑仅停留一个半小时再度启程,沿着向北流入渤海湾的界河东岸一路前行,于黄昏时分抵达招远县城,发现招远县城同样成门紧闭。

任凭几个营长反复喊话,县城守卒就是不开城门,招远官吏一个都没露面,只有百余如临大敌的官兵站在城楼上,战战兢兢地凝望城下头戴怪异钢盔、身背火枪的千余精骑。

朱道临举目四望,城外连鬼影子都没一个,原本设立在城北官道口的驿站已经变成大车店,本以为能够进入招远县城休息一夜的朱道临感叹不已,吩咐亲卫撞开大车店院门,千余人马毫不客气涌了进去。

布置好警戒之后,朱道临叫来惊恐万状的店掌柜,扔出十两银子算是报酬。

千余弟兄解下马鞍,自己动手烧火做饭,从水井里提水饮马,给战马喂下携带的精料,整理已经没有一匹马的宽阔马棚,将店家储存的草料全部搬出来铺上厚厚一层,随便填饱肚子便解开携带的毛毯,钻进草堆里,裹上毛毯,相互凑在一起取暖,勉强对付一夜。

子夜时分,睡了四个小时的朱道临和李玉鸣等10名亲卫替下值夜哨兵,仰望火光熊熊的招远城头,感慨万分。

“真不知道我大明军队何时变得如此胆怯估计是给纵横胶东一年多的孔有德部给吓怕了莱州是这样,招远也是这样,恐怕明天路过的黄县也是这样。”李玉鸣无可奈何地说道。

朱道临苦笑道:“不奇怪,土木堡惨败之后,大明军队再也没有挺起过腰杆,太祖以文制武的国策带来的恶劣影响自此结出恶果,算起来至今已有183年。”

“如果历代皇帝能够吸取教训,勇于变革,历代文臣武将能够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在长达183年中完全可以重振大明开国初期的信心与威严,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内外交困积重难返的境地,可惜啊”

李玉鸣苦思良久:“师兄,以文制武是落到今天这个境地的根源吗”

这个问题实在太大,朱道临不知如何回答,沉思良久才笼统地说道:“以文制武只是导致军队羸弱的原因之一,并不是导致整个国家走向衰落的根源,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s:谢谢77白熊大大的打赏,谢谢書友20100322大大的月票浓重推荐天子新书寒门状元,书非常好看,链接如下:book未完待续。

第三五四章相互算计

“有段时间,我非常认同天枢阁某些历史学家得出的结论,认为大明帝国没落的根源在于文化传承,在于嘴上高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实际上却独霸朝纲党同伐异的儒家文化,这一年多来经过这样那样的波折,我对大明皇帝、大明朝廷和大明官场越来越了解,却也越来越迷糊了唉”

朱道临幽幽长叹,深有感触地接着说道:“就拿我们即将面对的登州平叛作战来说吧,玉鸣,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为何近五万军队围困登州三个多月,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李玉鸣想了想,回答道:“登州城中有三万叛军,兼之登州城墙高大厚实,易守难攻,哪怕围城的官兵再多一倍,一时半会儿也难破城而入。”

朱道临再问:“如果说在江南水师的协助下,我指挥新军三个卫一天时间拿下登州,你会有什么想法”

“一天时间拿下登州这可能吗”

李玉鸣不可置信地望着自己的师兄。

朱道临点点头:“完全可以,等水师和新军各部抵达登州,你就能看到我如何在一天之内拿下登州,而且我不需要朱大典指挥的任何军队出手帮忙”

“我想要你考虑的是,为何四路大军围困登州三个多月仍然拿不下登州,仅仅是因为叛军占据有利地形,各路大军兵力不够吗”

“三个多月来,近五万大军发起过几次大规模攻城战”

“不用想了,我告诉你吧,只有两次上奏朝廷的战报写得激烈无比,天花乱坠,实际上两次进攻都是一触即退。根本没有发生激烈的强攻和登城作战,你不觉得这件事情非常奇怪吗”

李玉鸣逐渐明白过来:“师兄是说,各路大军各怀心事,为保存实力都没有尽心尽力攻城”

朱道临点了点头:“城里三万叛军实力如何谁都清楚,除了叛将孔有德、李九成和后来加入的耿仲明的数千精兵,其他两万多叛军不是乱民。就是山东地面的土匪豪强,哪怕从皮岛逃过来投靠孔有德造反的3,000东江士卒,也是些为填饱肚子的散兵游勇”

“只要围剿大军采取招抚与讨伐并用之策,分化城中互不统属的各部叛军,然后齐心协力发起攻城,哪怕损失大一些,也能顺利地拿下登州城。”

李玉鸣若有所悟:“难道山东巡抚朱大人和登莱巡抚陈大人看不出各军将领的心思吗”

“看出又能如何”

朱道临不屑地说道:“四路大军分别为戴罪立功的山东副总兵丁思侯部7,000余步卒、京营副总兵王来骋部12,000步骑兵、原关宁军参将吴襄部4,500骑兵,以及朱大典亲自率领的20,000卫所军,另有数万负责运送粮草、火炮、火药和立营扎寨的民夫不包括在内。每天人吃马嚼和军饷给养花费数万两银子谁来支付”

“平时文官们对武将和士卒百般歧视,大肆盘剥,就连从登州运到觉华岛的粮食和武器每次都要漂没三到四成,如今危难时刻没有银子,长期以来饱受欺压的官兵谁愿卖命”

“打赢了功劳最大的是文官,丢掉性命的是武将士卒,文官们谁愿意多看一眼谁愿意拿出银子奖赏抚恤”

李玉鸣终于明白了:“怪不得师兄在即墨抄没数十万石粮草之后,还要大量购买粮食、马料和肉食。原来从未指望能够获得朱大典等人的补给啊”

朱道临笑道:“明白就好,你不可能在我身边当一辈子亲卫。我也不愿你一辈子呆在我身边,好男儿鹏程万里,迟早你要出去领兵征战,今后不管到哪里,都要牢牢记住:大明文官靠不住,所谓的友军更靠不住。一切都要靠自己”

“小弟记住了”李玉鸣重重点头。

次日一早,朱道临和麾下精锐再度踏上征程,于下午四点抵达登州西南五里桥大营。

接到急报的山东巡抚朱大典、登莱巡抚陈应元、山东副总兵丁思侯和原关宁军参将吴襄率领数十文武提前来到辕门迎接,远远看到衣甲怪异的千余骑兵缓缓而至,所有人都面面相觑。满腹愕然。

头戴钢盔、身披大氅的朱道临在距离辕门50步翻身下马,身后的郭中骏、李玉鸣和六名亲卫同时下马紧紧跟随,千余精锐却驻马肃立于50步外,没有半点儿下马的意思。

有美髯公之称的朱大典微微发愣,很快露出亲切笑容,大步迎上前去,看到朱道临抢先一步弯腰行礼,立刻上前托住朱道临的双手:“久仰奉国将军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威风凛凛,不同凡响啊”

朱道临谦逊地再施一礼:“大人谬赞了下官率新军1,300骑兵先行赶来,步兵及炮兵各营15,000将士已从即墨出发,五日之内陆续抵达登州,魏国公父子率领的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