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93(2 / 2)

贞观帝师 石肆 7958 字 2019-03-22

新生的幼儿不成活,不能说死,而是说板了,夏鸿升一惊,也顾不得许多,一脚踹开了门,朝里面喊道:“倒提掂住脚拍后背弓着手用力拍”

屋内稳婆被夏鸿升一嗓子吼的发愣,还是孙思邈反应快,一把从稳婆手中抢过那面色已然发紫的胎儿,一手掂住脚将其倒提,另一手作掌微弓,朝着胎儿后背上面用力的拍打起来。

好几下下去,胎儿仍无动静,孙思邈一咬牙,手上力道又大了不少,继续拍打起来。

突然,只听“哗”的一下,从那胎儿口中吐出大口大口的黄绿色的秽物来,在地上吐了一滩,继而“哇”的一身哭了出来。

齐勇扑通一声就跪下去了:“公子”

“包起来包起来”稳婆这才反应过来,慌忙拿棉被来抱,顺口道:“是个公子哩”

齐勇一听,又对着夏鸿升磕头起来。

“还不快去看看你媳妇”夏鸿升一把将齐勇拉起来,推了进去。

齐勇进去了,孙思邈从里面出来,夏鸿升说道:“孙神医,新产妇最怕出血,还得劳烦您再待一个时辰了。”

“无妨。”孙思邈说道:“稍后贫道进去再施几针。夏公所言侧切之法”

“这也是在下偶然听过,情急之下,故才一试。”夏鸿升说道:“不过,若是切的位置对,的确是一个好法子。方才我也是突然想起来一样东西,这便立即去做,做出来之后,或可有助于难产之人。”

“哦”孙思邈一喜,立刻问道:“是何物”

“容我白日里画出来,然后找人做出,再拿着实物给道长说。”夏鸿升说道:“此物叫产钳,专用于难产之人,可伸入其体,钳住胎儿的头,将胎儿拉出来。”

“哦还有此物”孙思邈立时兴奋道:“每年死于难产的妇人,不知凡几,若是此物果真如夏公所言,那可就是造福无数人了”

孙思邈医者仁心,一听见有这等东西,立刻便拉着夏鸿升快去做,还道自己不走了,留下来等着他做出来。

夏鸿升点了点头:“来人,拿纸笔来”

下人拿了过来,夏鸿升就地蹲下来,将纸铺开就画了起来。

产钳的结构很简单,就是类似于钳子,但是前端弯曲而不锋利,弯曲的弧度可以扣住胎儿的头部或身体,将其拉出来。

夏鸿升之所以知道产钳,是因为一个亲戚家的闺女生孩子时候用了产钳,后来听说用产钳有损大脑,担心得不得了。夏鸿升也是热心肠,就帮忙查了一下,所以才知道了。

因为结构简单,所以画起来倒也快。夏鸿升刷刷几笔,就在纸上画出来了两样中产钳来。

“这就是那产钳”孙思邈全程看着夏鸿升在纸上画,见他画完,问道。

“是。这种叫双叶产钳,这种叫单叶产钳。”夏鸿升指着图上对孙思邈说道:“此物从产妇产子之处小心伸入体内,只要手法得当,放置的位置得当,就可以勾住胎儿,将其拉出来。这种双叶的,两叶之间形成胎儿头大小,与胎儿头形状类似的空间。将胎儿头环抱保护之中,以免胎儿头受挤压。助产者手扶钳柄,轻轻向外牵拉,帮助将胎儿头娩出。其优点是着力稳、拉力大,助产成功率较高,然因其双叶产钳体积大、本身占据产妇盆侧空间,故对母婴损伤较大,易使母体下身撕裂,甚至引起夹得太紧,拉力太大,而使得胎儿出血、窒息,甚至死亡。且其操作复杂,放置不当即可造成母体和胎儿损伤,故而不是万不得已,轻易不用。”

“这种单叶的,就安全许多。伸入之后,轻轻垫入胎儿头下,将其拖出。然其着力不如双叶,故而应优先使用单叶,不成功之后,再行使用双叶。”

夏鸿升指着图纸,对孙思邈讲道。

“人手无法伸入产妇体内,这东西,倒是可以。”孙思邈经验丰富,立时看出这东西的涌出:“若有此物,当产妇难产之时,便可使用其探入腹内,将胎儿拉出来。这种单叶的,只怕不如双叶的拉着容易。”

“方才在下已说了,这双叶的虽然拉着方便,容易将胎儿拉出,但因胎儿头骨太软,双叶的夹住往外拉,受力太大,容易拉出损伤。”

“好好好”孙思邈一拍腿:“此物甚好甚好若是练熟了,能救得不少产妇与胎儿”

孙思邈一时间情绪激动,拿着那两页纸,又道:“若是此物能早几年做出来,当不知能救了多少人命若是此物能推开,叫天下各处的稳婆都会用,那不知今后又能救了多少人命来夏公之功德,无量矣”

“来人,去将最好的铁匠叫来。”夏鸿升对下人吩咐一声,有对孙思邈说道:“这东西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大一分则不足以探入,少一分又固定不住胎儿,难以拖出。还需道长同铁匠一道商量决定大小。”

第1110章晚会前

孙思邈住在了夏鸿升家里,拉着铁匠打出来了四五十个产钳,挑来选去,总算是选出来了最合适,也最大众化的。另外,孙思邈毕竟经验丰富,见识多,因而又打出来几种不同大小、形状的,以作为补充,应急之用。

可到底这东西不像其他的物件。其他的物件,可以试一试,调整调整,再试试,再调整。这东西却一时间没法试验和调整的。毕竟就泾阳这块儿地界,也不是每天都有人生产的。便就是,也不定会答应让在人家身上去试用。也只能等何时遇到难产的,情急之下死马当作活马医,才能权且试一试的。

不过,只要东西做出来了,就总有能用得上的时候。用过了,就知道该如何调整了。

而耗时许久的大唐第一台大型综合文艺晚会,也终于开始了。

在泾阳书院巨大的礼堂门前,书院的学子和来自军校的学子们已经排好了长队。此时距离晚会开始,还隔着一个下午,但是因为人数太多,他们需要陆续进场,再加上皇帝要来,故而戒备是外松内紧,入口处有宫中禁卫把手,礼堂里面也有特战队员分散巡逻,进场需要不少时间。

粗略估计,礼堂大厅的一层的座位,总共有六阶,,基本上可以将来自两院的学子们装下当然,是一个座位上面挤两个人的状态下。

上面还有一层,拥有一半的作为,同样有六阶,另外一半正对着台子,寻常的时候也是座位,不过现下稍微改装了一番,做成了一些单间的包厢。这是给李世民还有那些朝中大佬们准备的。毕竟人太多,皇帝的安全也要保障。

李世民的意思是,将下面的学子挪上来一些,给下面的一层留出一些空位来,然后邀请长安和泾阳周围的百姓也进来一些,一同观看。

且因为人数有限,得以进入其中的百姓,也是有条件的。比方说是伤残回去的老兵,亦或是推举出来有德行,好人品的年轻人,又或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不论男女。

即便如此,也几乎是塞了个人挤人了。

长队徐徐而入,一层一半是学子,一半是选出的百姓。二层上面除却空出的几个包厢之外,其余的也都是学子。一个座位的空间放下两个人,幸好当时建造的时候将座位修的不算太小,也勉强能挤得下来。

毕竟场地有限,这已经塞到礼堂的极致了。

夏鸿升想过露天,将舞台搭建到大操场中的足球场里,这样几乎就可以不用设限,挤进来许多的人了。可是这想法终是作废,因为没有大屏幕,没有摄像机,更没有扩音器与音响,放在露天的话,那就是让演员们喊破喉咙叫哑嗓子,怕是也听不见了。

礼堂采用回音壁的远离建造,加上台上表演者的声音再用力些,基本还可以听见。

“排好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