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12(2 / 2)

贞观帝师 石肆 7609 字 2019-03-22

原本的历史上,李世民因为李靖太过年老,而没有带李靖出征。李老二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这显然是个很大的失误。李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能型将领,国内国外、高原战、平原战、沙漠战、攻城战、守城战、水战几乎都有打过且打胜过的经验,可谓是百战百胜。对于攻打高句丽这样的国家,显然李靖能比其它将领更好的适应,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李世民到了贞观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六四四年,才开始征伐高句丽。当时李靖已经七十三岁,身体已经不行,走到半路不得不留下来。李世民自己,也已经四十六岁。他们二人是同一年去世的,都是贞观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六四九年。

若是二人当中,但凡有一人能够再身体好些,再多活几年,那么彻底灭掉高句丽便不会等到那么晚。

可是现在,征伐高句丽的时间提前了整整十年

而如今的大唐,同原本历史上的大唐,又有诸多的不同。不拘是粮草,还是兵备,亦或是百姓的信心与支持,甚至于李世民和李靖的身体,比之原本历史上的同一时间点,都已经有了太好的改观。

大唐已经比原本历史上的那个大唐更加的耀眼了。而高句丽,却仍旧是那莹莹烛火的一点。

而残烛,安能与日争辉

“卫国公之策,微臣附议”李道宗听完李靖的话,当即说道:“若征伐高句丽,此为万全之策。”

李靖在军中之威望无人能及,这也是这几年李靖深居简出,甘愿什么都不管,留在军校专心处理军校事物,并为军校学子授课的最大缘由。李世民深知且忌惮这一点,故而这几年里面,不是特别重要的战事,不会动用李靖出马。这是李世民和李靖,君臣之间的暗中的默契。

因为李靖懂的低调,而不是利用自己的威望,来让皇帝产生危机感,所以李世民对其亦善待有加。

况且,本身李靖提出来的方案,就是目前看来最好的方案了。

故而很快军中的诸位将军们便一一附议。

“半年。”最后,李世民一双鹰目缓缓从殿中诸人身上扫过,然后低沉却不容违背的说道:“朕给诸卿半年的时间,做好一应之准备。半年之后,大军行,征伐起”

第940章咸阳县丞

时日渐暖,又到了陌上花开的时候。

夏鸿升合上书本,端起旁边的茶杯轻轻饮罢一口放下,转头看看窗外,忽而有了一种坐在后世里的茶舍中一般的错觉。

抬手拉了几下窗边的绳索,夏鸿升就悟出了一个道理来。

出则无法家拂士,入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科技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无法体现其优势,就没有谁会重视科技,科技就不能够得到发展。

而偏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就拿这窗户边的绳索来说,到现在了,还是这般拉拉绳子拽动铃铛,发出声音引来小二。丝毫都没有进步。

转而又笑了起来――若是这么想的话,未免也太过苛刻了。科技的进步从来都是一个点一个点的进步,然后这些“点”合到一起,才能有“面”的进步。

之所以突然这么想,是因为方才看的这本书。

满纸都是“天是老大我是老二”的思想,天朝上国四夷宾服之类的,让夏鸿升不仅想到了原本的历史。

若是没有满清,若是明末西学东渐的潮流没有被清军入关而截断,若是没有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商业繁华地区的人没有被屠戮殆尽,掐断了资本主义萌芽。若是没有天朝上国那自欺欺人的臆想和迷蒙啧啧,大唐也不能太无敌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万古至理。

“公子,您有何吩咐”书店掌柜的出现在了竹帘外面,恭敬的问道。

“取一份今日的报纸来。”夏鸿升淡声说道。

很快,掌柜的便将报纸送了上来。

夏鸿升展开报纸,从上面寻找着有关于辽东的文章。

找到了四篇。

一篇是在介绍辽东的富饶。一篇是在回忆战死辽东的子弟,和被高句丽打败的憋屈。还有一篇在说辽东的历史,详细分析了辽东本属于中国之有。另外一篇,详细描述了在高句丽又发现的几座新的白骨京观。

夏鸿升满意的点了点头。

放下了报纸,召了掌柜的进去。

“公子,您可还满意”掌柜的问道。

夏鸿升点了点头:“地方挺大,摆设也合理。只是桌椅座位须再多些。还有,缺了警示牌,须得贴出来,不得使其弄坏弄脏书本,不得使其大声喧哗。安安生生,安安静静的自己进去,自己找书,自己坐下来看,自己放回原处,自己离开。少些动静,勿扰他人。具体的,你就拿捏着定吧。”

“是”掌柜的行了一礼,答应下来。

“对了,名字不叫别的,就叫长安公共图书馆。”夏鸿升说道:“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哈哈”

“这”掌柜的犹豫了一下,见夏鸿升笑得灿烂,就没说话,答应了下来:“小的明白了”

夏鸿升自然知道掌柜的心思,于是说道:“咱们建立对面的那个图书馆,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