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73(2 / 2)

贞观帝师 石肆 6803 字 2019-03-22

夏鸿升看看众人,又说道:“圣人如此胸襟,我等后人承其遗志,亦当有教而无类,使得天下人皆能入学受教啊”

刘泰一听,不禁问道:“侯爷的意思是”

“本侯在封地的庄子上,建了一座学堂。学堂之中,一应费用全免,支出开度皆由庄子上的产业及本侯所处。凡是本侯庄子上的庄户,家中孩童一旦年满六岁,不论贵贱男女,便必须到学报名入学,进入学堂之中学习。若是有阻挠孩童入学的,当即收回庄子给他家中安排的一切事务,然后逐出庄子。孩童入学,乃为强制,即只要年满六岁,不管他愿不愿意,都要进入学堂之中学习知道和道理。这么几年过来,本侯庄子上的少年郎们,没有一个不识字,不通道理的。先前陛下曾驾龄本侯庄中,对其赞不绝口。诸位试想,那些少年郎如今再不济,也都能识字读书的,日后他们成了家,他们的后代自然也要随之读书认字。这么几代人下去,哪里还有不会认字读书,不会明白道理的人呢”夏鸿升对堂中的众人说道,说罢之后,又转头看了一眼那些商贾们,复又继续说道:“会读书,懂的道理,那就是读书人。学到的东西多了,有了底子,就可以去有学,去拜师,乃至于入仕,就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那些商贾们一听这话,顿时就都抬起了头来,紧紧的看向了夏鸿升,竖起了耳朵仔细听了起来。

商人子弟不得参加科举,不得入仕,甚至于不能够进入官学,想要学东西,只能自己请先生来家里私塾教授。而那些儒林闻名的文人,又如何会肯屈膝于私塾之中,为商贾之子教授呢

这是商贾们心中永远的痛啊

见堂中众人神色有变,夏鸿升笑了笑,看了看张县令,示意他可以说了。

张县令清了清嗓子,对众人说道:“事情是这样的。诸位有所不知,两年之前,陛下驾临泾阳,到了侯爷的庄子上面,看了泾阳书院,又看了看庄子上的学堂。听说庄子上出钱出力办学,庄户们的孩童都必须入学进学,且分文不取,于是亲自前去。陛下看了学堂之后,遂大为心动,欲以此法使天下孩童都有学可入,有书可读,有师长教诲,而启发民智。故而令在泾阳县内先行试验,看看此法可否能推及开来。这两年来,县衙主持修建了两所学堂,然若在泾阳试行普及教育之法,却至少须五所学堂才是。五所学堂既成,则泾阳县内之孩童便如夏侯庄中的孩童一样,将要不问出身,不分贵贱,更无关贵族或商贾,皆须入学读书学习。年限既道,之后若是学有小成,则可录入夏侯的泾阳书院就学。而泾阳书院是何地方,是何地位,想必本县不必多说,诸位都是清楚的。诸位家大业大,家中哪个没有小辈的此事,与诸位也息息相关呐可,这泾阳县的资财,诸位也是清楚的。县衙无力同时兴建五所学堂。故而今日将诸位请来,实在是县衙没法,想请诸位慷慨解囊,施以援手,帮助县衙将这五所学堂给兴建起来”

众人一听,俱都是一惊,却没想到是这种事情。

见众人有些愣住,夏鸿升又说道:“兴建五所新式学堂,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故而将诸位请来,一起商量。”

堂中众人一听是县衙想要问他们要钱,顿时就没有了声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都不说什么。

刘泰也有些意外,看看堂中众人都不说话,想了想,自己上前对夏鸿升行了一礼,说道:“侯爷,您宅心仁厚,欲使泾阳孩童都有学可入,有师可从,这是天大的好事儿,是在为泾阳百姓谋福按理说,老朽等应当尽力支持才是。只是”

“只是,这正如方才侯爷您所言的,并非是一比小数目。盖因这五所学堂,侯爷想要盛下整个泾阳的黄发孩童,那想必规模定然不小。这,话说得不好听些,老朽等花费那么大的功夫,却也并无所得,这老朽等得要思量思量啊请侯爷恕老朽话说的直了些,可这”刘泰的话没说完,却被另外一个看起来颇为富态的老者打断。那富态老者上前行了礼,接着说道:“咱们虽然有些家底儿,那也是起早贪黑劳神费心挣来的。商人子弟不得科举,不能入仕。侯爷您说,咱们花费了那么多,可咱自个儿的子弟也还是就是去识几个字儿不过,既然侯爷开口了,咱们也知道这是惠及百姓的事情,这样,老朽愿捐出五千贯来,以资县衙修建学堂,今日就送来您看如何”

“呵呵,诸位且莫忙。”夏鸿升笑了笑,说道:“本侯是什么人,诸位难道不知么不是本侯说话狂妄,在长安城里,还能有比本侯挣钱快的人么本侯也常以商人自居,论赚钱的本事,在座诸位,只怕都比不得本侯。本侯也出资资助泾阳县衙兴建学堂,且还准备出大钱来资助。这里面,可是有不少好处可图的。”

第858章公益

夏鸿升一早就知道,这帮商贾不会轻易的积极配合。因此也一早就准备好了诱饵。

所谓无利不早起,商人重利,并不是说他本质就是坏的,奸诈的,贪婪的,而是他的职业已经让他养成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他考虑问题,第一个考虑的就是利益。这种思维方式已然随着他们长久的职业生涯而化作了本能。

众人听见夏鸿升说这当中有好处,于是都又安静了下来,等着听夏鸿升说说其中有什么好处。

毕竟,夏鸿升挣钱的本事在那里放着。

因为夏鸿升也从来就没有掩饰过自己做生意的事情。

商人地位低,虽然唐代开明,但是天下四民的地位是不变的。商贾有许多苛刻的限制,而读书人看不起商人,认为他们唯利是图,不符合儒学之中的君子形象。官员之中绝大多数都是读书人,而世家门阀也因自矜身份和地位,同样看不起商人。但是商人却能够在相对来说极短的时间里面,聚集大量的社会财富于自身,这一点,却又是谁都无可比拟的。世家大族,门阀豪族,所谓家大业大者,却屡见不鲜,又有哪一个敢说同经商没有半点关系的这也是他们的无奈。因为家大,所以要业大,否则无以养家。拿什么来维系家族的运行,拿什么来养活那么多人口。仓禀实而知礼节,若是没有家族的产业赚取财富,这些个士族门阀拿什么去给自己“清高风雅”的生活做物质条件

所以虽然商人地位低,为人所看不起。但是自古以来,却又从来也没有少过。

汉武帝时曾一度下令严厉禁止官员经商,在他去世后,霍光当政,官僚经商又东山再起。霍光之子霍禹即率先经商,私营屠宰业并兼售酒业。至元帝时,诸曹侍中以上近臣,多私自贩卖。成帝时,丞相张禹就是个内殖货财的大官僚兼大商人。

东汉时期,对官僚经商从未加以限制。政府官员仍享有经商特权,追逐商利之风在官场极为盛行。降及两晋南北朝,官僚经商仍属合法。东晋以后,又赋予其免税特权。因此,官员于商利所在,更是趋之若鹜。上至“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余者“渐冉相仿,莫以为耻”。

唐、宋以至明、清,历朝虽曾屡颁官僚经商的禁令,但都很不彻底。

唐朝诸王、公,亦或是山东士族关中门阀者,置邸店贩鬻,暗中指派家族庶支者从事经商之事的,亦颇为不少。

就连皇帝和皇后都还会指派内侍为代理人,去暗中做生意呢。所以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彼此都不说破,心照不宣。

可是,至少都还遮遮掩掩,唯独夏鸿升自己,大大咧咧,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