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04(2 / 2)

贞观帝师 石肆 7124 字 2019-03-21

李世民的眼中越发明亮了起来。

一顿饭吃了许久,一直到食堂中的人都快要走完了,而那些大臣和书院的先生们见李世民没有离去的意思,自己也不能先走,到最后食堂里面就剩下了这一桌子,还有那些大臣和书院的先生们了。

“哎呀都这个时候了”夏鸿升瞅了个空档,赶紧插话进去:“尔等也讨论完了,快些回去午休吧,莫耽搁了下午的课程。”

经夏鸿升这么一说,李世民似乎才意识到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了,于是笑着道:“呵呵,却是怪我听的入迷,耽搁了几位的时间。”

“哪里,承蒙前辈看起,我们经此讨论,才发现原来这里面也是有这么多问题的,以后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深入研究一下也说不定。还是要谢谢前辈了”几个学子知道李世民不是书院先生,于是又改了称呼了。

目送那几个学子离去,李世民捋须叹了口气,对夏鸿升说道:“此几子皆可为一方县令了”

“这他们的见识还少,如今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哪里能做得了县令”夏鸿升摇了摇头,说道:“陛下别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可事情真要做起来,又哪有说起来这么简单。”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起码,这几个学子的思路和方向都是对的,他们所欠缺的,也只是实际上的锻炼而已,倘若将其放入衙门之中过个一两年,知道了路数,便足可作为一方父母了。真是叫朕惊叹啊”

“不知陛下为何事惊叹”其他的那些人过来了,房玄龄笑着行礼问道。

“诸位听听,方才朕问那些学子,说朕要去做县令,问问他们到了县上要怎么做。”李世民对房玄龄几人说道:“那几个学子的回答,着实令朕吃惊。头脑清晰,条理清楚,先后分明。说先要了解所治之域内之人文、水土、田地、耕种、矿藏、经济、交通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最好是自己走走看看,然后确定县域的优势和劣势,继而因地制宜。呵呵,光是这个因地制宜,只怕就有许多人想不到,做不到。”

“陛下也太高看他们了,治理一个县,哪里有那么容易”夏鸿升摇了摇头:“就拿一个最容易遇到了问题来说。服众。百姓不服气,就不好好跟着他的方向走,官员不服气,政令就得不到执行,光是这个问题就够他们吃一壶的了。”

“夏卿却是太小看他们了。”李世民摇了摇头,笑道:“这几个学子才在泾阳书院进学多久一年都还未到,就已经有了如此的远见和头脑。他们太年轻,夏卿可不能要求其他人都跟夏卿一样天纵奇才啊。假以时日,多加锻炼,这几个学子的能力,朕很看好。更令朕惊叹的是,这还只是朕随随便便找的几个学子而已,这泾阳书院两百号人,倘若人人都有此卓见,那岂不是嘶一书院学子,尽是可塑之才,朕如何不吃惊”

众人出来食堂,夏鸿升提议众人休息休息,书院之中也有招待所来着,不过不叫招待所,叫学术交流中心,哈哈

至于李世民和颜师古、李纲几人,有自己的别墅,众人也就只能艳羡了。

“夏卿,随朕来,朕有些话要问夏卿。”安排好了众人,李世民对夏鸿升交代道。

夏鸿升一愣,于是随着李世民到了他的别墅里面。

“这个房子真好,虽未有朕的寝宫大,可要比朕的寝宫舒适精致的多。随后,朕会遣些宫娥来打理此处。”李世民进去坐在了沙发上,对夏鸿升说道:“夏卿且坐下。”

夏鸿升点点头,坐到了李世民对面,问道:“不知陛下有何事要问微臣”

李世民想了想,说道:“朕同那几个学子交谈了一番,对于夏卿之前所言启民智一说,有了不少的感受。朕趁着现在只叫了夏卿一人过来,就是想要跟夏卿再深入、仔细的聊一聊这个启民智的事情”

第712章“人人感应”

启民智。

听见这三个字从李世民的口中说出来,夏鸿升的第一反应是意外和高兴。第二个反应,是深思。

所谓启民智,其实有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概念。

广义的开启民智,是让人们从长期被巩固于政权世界中的思想活化起来,去追求属于自己心灵空间的真,善,美。民智自然是全民智慧的意思,只有大家都向往一种美好和上进,社会才可以风气纯正,自强不息。开启民智,自然是要将昏昏欲睡的大家叫醒,并且告诉他们或许也可以这样那样的去思考。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已经久习惯于顺从的国民来说。千年来,国民所接受的观念,剖析到了最终,其实也就是两个字,顺从。顺从权威者的安排,甚至自己的思想,思维方式,也顺从于权威者既定的方向和方式。

而鲜有思想独特之人。

即便有些新思想,也仍旧是在这个桎梏之中的再创作,再发展。而鲜有跳出这个桎梏的。而那跳出来的,也多数因为有悖于集体的顺从意识,而最终湮灭。除非有另外一个权威者,来打破原先的权威者,定下另一种权威。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是在夏鸿升所处的后世的那个时代的人,也不能算是真开启了民智。

而从狭义来说,所谓的启民智,就是相对立于愚民的概念。即,让百姓有知识,进而有智慧,进而会思考。

更加狭义一些,那就是扫除文盲,让百姓至少不会被一些荒谬的事情所蛊惑,所欺骗,所煽动。

真要做到启民智,是何其艰难。即便是在后世里那个时代,也终于还未能做到。顶多也只是做到了最狭义的启民智――扫除文盲而已。即便这,似乎也要打些折扣的。

所以夏鸿升相信,李世民此刻所意识到的启民智,同样也只是最狭义的那一层――让人们有知识,不会因为天上一个打雷,就联想到他李世民的好与坏身上;不会因为几声狐狸叫,一条白蟒蛇,就相信天命所归的假话。

夏鸿升知道,李世民的出发点很简单,那就是――天上打雷了,干旱闹蝗灾了,你告诉官员们,他会说这是皇帝做错了事情,要皇帝下罪己诏并去改正。而你告诉泾阳书院的学生们,他们则会说天上打雷是自然现象,闹了蝗灾是因为干旱,而干旱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