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90(2 / 2)

贞观帝师 石肆 7690 字 2019-03-21

大唐刀锋的队员点点头,取出一捆炸弹来,放上投石机,引燃了引线,然后抛掷了出去。

李世民和其他众人全都自觉的拿手指堵住了两只耳朵。

轰然一声,声震如雷,巨浪冲天。

在轮番的破坏中,一直坚持到了现在的铁皮船,总算是被炸开了花,咕嘟嘟的涌入了水,缓缓沉入了大水塘之中。

只是一发。

“好太好了”李世民眼睛明的好似要发光,手搓个不停。

一整天的功夫,李世民都在军机坊中,到处参观,见识了许多新奇的东西。他对耕地的用具以及军备方面十分感兴趣,逗留的时间最长。

中午在军机坊中吃饭,对这种自助餐式的工作餐也很推崇,觉得应该推广开来,在朝廷也实行工作餐的制度,既省去了官员们去酒楼里面吃饭所造成的浪费,和有损朝廷官员形象的诸多问题,又能像这些匠人们在一起边吃饭边讨论技术上遇到的问题一样,朝廷的官员们也可以一边吃东西,一边互相讨论政务,增加交流。

然后,自然又免不了一番很是蛊惑人心的讲话,总结起来也就一句,那就是:你们好好跟着我混,只要用心工作,忠心耿耿的,那老李家就保证你们都能吃香的喝辣的,加官进爵,大家一起发达。

军机坊的匠人们太过激动,在底下直抹眼泪。

大概,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有能够见到皇帝,同皇帝面对面的说话,受到皇帝的感谢的那一天吧。

夏鸿升和阎立德都可以感觉的出来,军机坊的所有人,劲头都比之平常又足了许多,整天都跟打鸡血一样,还得强制他们下班休息才行。

封建时代,人们对皇权的迷信与崇拜,以及中央集权的整体,带来朝廷极大的执行力的同时,也能给一位英明的皇帝带来极度的个人崇拜。李世民亲自来看望他们,给这些工匠带来的激励和动力,可以用恐怖这个词汇来形容。

第682章绿矾油

本身,隋唐时期的造船技术就已经是领先于世界的了。

船只的工艺先进、结构科学、形体巨大、稳定性强。比方说水密舱结构,极大的增强了抗风浪击打的安全性。榫钉接合与油灰捻缝技术,使木料延长,能造大船。而且船舷置防浪板,形如鹘翅,既可防倾侧,又可掩挡海浪,保护甲板上的人员与物品安全。另外,在船舷安装四根长长的粗木,用长钉牢固地与两舷结合,称“大腊”。大腊既防外部撞击,又强化船体自身的稳固性。泉州所造安海船,“银锒船舷十五格,可贮货物二至四万石之多。”十五格,即十五个底舱。

而反观当时的外国船只,木料脆,用椰子皮为索联结,橄榄糖灌塞缝隙,很少使用钉榫,故船体小,抗风浪性差。

海船途径天竺,唐朝船交一千个当地的银币,其他国家船交二十,至多二百个当地的银币就足够了。唐朝的船过口税比其他国船舶多四点五,甚至于四十五倍。足见中国船载货之多,船体之大了。

所以大唐的海船,放之于世界,本身就已经是“海上霸主”了。

如今,经过夏鸿升和这些船匠们的技术改良,使大唐的船只更为先进,尤其是钢铁材料的加入,使海船更为坚固。铁皮外涂装的漆和桐油等,也能够有效进行防锈,防止海水侵蚀。风帆的改进,使其达到了后世里宋朝的水准――“风来八面,唯头不可行”,即除了当头的方向而外,船可以向其他7个方向前进,亦或是从七个方向调整桅帆,使其只要不是迎头的风向,就都可以借助风力航行。

可以说,利用这艘铁皮船的技术,所造出来的大船,再配合已有的航海技术,已经足以达到后世里明朝宝船的程度,规模、装备和技术都超过了后世里开启大航海时代的时候的西班牙、葡萄牙的海船。

若是想要使海船更进一步,那就要指望蒸汽机的出现了。

所有参与造出这艘铁皮船的船匠们,全都获得了十分丰厚的赏赐。当然,他们的家人也已经全都被接到了军机坊专门安置工匠家属的地方。而这些船匠,则在李世民看了铁皮船之后的第四天,就从长安出发,在大唐刀锋队员的护送下,动身前往泉州。

在那里,有一个更加巨大,更加专业的船坞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他们要在那里,打造出大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铁甲战舰。

自然,夏鸿升又立大功了。

算上之前的火药和火器,就又是两件盖世之功了。

就算是火药算是给李老二的聘礼,那铁甲船总该封赏一番吧

不过还是没有动静,大约李老二已经对夏鸿升立下盖世之功这件事情麻木了吧。

所以李世民是这么对夏鸿升说的――“朕现在实在想不起来还能给你什么封赏了。论钱财,你不欠缺,论地位,如今你已经是开国县侯,又是中郎将,还是谏议大夫,若是在往上提,会惹来无数非议。所以思来想去,也想不出个结果来,只得问问你,你想要甚子封赏”

于是夏鸿升就说了:“既然陛下这么问了,那微臣也就斗胆的说一说,微臣想要一些懂的咱们汉话,又懂得大秦话的人。也想要一些在天文啊、算法啊、地理啊之类,精通这些杂学的人才来。倘若陛下能够帮微臣找来这种人,就是对微臣最好的封赏了。”

于是,夏鸿升得到了几个老头子。

国子监中算学一科的教材书缉古算经的著作者,王孝通。

五世祖传的天文学家庾俭。

还有傅仁均,崔善为。

都是集算学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于一身的厉害人物。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官不大

可能,善于研究知识的人,不愿将那么多的精力放到去经营官场上面吧。

一纸诏令,他们就全都保留原有职位的同时,被皇帝命令去往泾阳书院教书去了。

夏鸿升自然又少不得摆开一场家宴,来欢迎这几位新来的教席。

别的不说,一人一套房子先

盖这么多别墅,就是用来留人的等到什么时候泾阳书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