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1(2 / 2)

贞观帝师 石肆 6656 字 2019-03-21

“什么”李世民当即眉头一皱:“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他倭国好大的口气”

夏鸿升两手一拍:“可不是么陛下,当年炀帝即位不久,天下未乱,隋朝正值国立之鼎盛,倭国便已然妄自尊大了。所以炀帝不悦,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不过,后来考虑到要征伐高句丽,不宜再多树敌,于是炀帝忍住不快,接见了当时的遣隋使,并于次年派了回访使节。陛下若欲知道个详细,可召裴世清裴大人来问明情况。裴大人正是当初炀帝所派之回访使节。”

“裴世清”李世民一愣,显然对这个名字并无多少印象。

“大家,莫不是如今朝中从五品上驾部郎中裴世清”王德见李世民没想起来,于是在旁边提醒道。作为皇帝的贴身秘书,朝中百官的名字和职务都要记下来,这是他的义务。

“裴世清”李世民沉吟了一下,有抬头问道:“夏卿是从何处听说了这些东西的连人命都知晓,怕不是一般人吧

“乃一山中隐者,樵木为生,微臣同嫂嫂去山中寻食所常遇,因微臣当时年小,体力不行,故常于其草庐之中休憩等待嫂嫂,或得其碗水止渴,听他讲从前之事。不过,其人在微臣离开鸾州之前便已然过世了。”夏鸿升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当时微臣年小,只当是故事来听,而今想来,其或为前隋之臣,隐居于山中耳。”

“原来如此。”李世民见夏鸿升说的一本正经,说出的话也没有什么破绽,于是也就信了。山中隐者众多,本就是个事实。于是又朝王德问道:“这个裴世清,你知道多少”

“请大家容奴婢想想”王德仔细回忆一下,说道:“裴世清,似是河东闻喜人,仕隋为文林郎。入我朝为驾部郎中,无功亦无过,未曾经传,故而大家无有印象。”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去召此人前来见朕。”

王德点了点头,出去令人传召去了。

夏鸿升趁机又说道:“陛下,臣觉得,这些遣唐使跟之前的遣隋使并无区别。隋末天下动乱之后,倭国便不再派遣隋使来。其与百济交往甚密,必是听说了突厥已然为大唐所灭,知道了如今咱们大唐鼎盛,故而又动了偷盗文化典章技术的心思,所以又继续派人过来。”

“若真如此,那这倭国可着实令人愤恨了。”李世民皱着眉头说了一句。

日本四岛,山地居多,平原少且分散,不利于种植作物。天然矿产比较匮乏,又地处太平洋西部,靠近亚欧大陆,处于地震带,常年遭受地震和台风的困扰,不是个好地方。

不过,若是抛开了自然资源这方面的劣势来看,却又是一个极好的地方――倘若以后大唐要面向海洋发展的话。

日本海岸线曲折,拥有众多的天然优良港湾,且其四面环海,面临西太平洋,是一个极好极好的门户和窗口。

若是以此为基地,则大唐的便可更加向太平洋纵深拓长。

夏鸿升挠了挠头,不行啊,怎么打赢了突厥之后,什么地方都想占呢

“怎么,夏卿有话要说”见夏鸿升挠头,李世民问道。

夏鸿升想了想,说道:“这个,其实那倭国死性不改,如今还不是对陛下不敬”

“恩”李世民抬头看着夏鸿升:“由何可见”

“这个”夏鸿升扬了扬手中的国书:“陛下您看,这份国书上的用辞:东天皇敬白西皇帝。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陛下您自称为天子,可他倭国国主呢居然自称天皇这样一来,那陛下您岂不就成了他倭国国主的”

夏鸿升话没说完,李世民已然明白了夏鸿升的意思,当即就脸色多云转阴,一片黑青了。

“好胆卑鄙蛮夷,奴颜婢膝之辈,安敢在朕面前妄称天皇”李世民声音低沉,从牙缝里面挤出话来。

李世民多么骄傲的一个人,听到竟然平白无故成了别人的儿子,而且还是一个区区东海蛮夷不化的岛国国主这叫他如何能不动怒

“哼其人如此无礼,朕亦非炀帝,朕不须忍下他们”李世民颇有意思咬牙切齿的意味,说道:“来人传旨下去,焚其国书,毁其贡献,将那些遣唐使尽数驱逐,永不得入”

“不可陛下,不可冲动”夏鸿升一听李世民竟然要当即驱逐他们,赶紧阻拦。

“恩”李世民一双眼睛立时就扫了过来,兵刃一样,看着夏鸿升。不明白为什么夏鸿升会阻拦他。

“为何不可”李世民一双鹰眼盯着夏鸿升。

“比起驱逐他们,微臣忽然有了一个其他的想法。”夏鸿升躬身行礼,笑了笑,问道:“陛下可否先听听微臣的法子”

第620章取其糟粕,弃其精华

夏鸿升的想法当然要比李世民的想法大的多。

对于李世民来说,倭国只是个弹丸小国,同大唐的交往也不密切,中间更有海洋相隔,便纵是心里不满倭国国主天皇的称呼,也只能是“焚其国书,毁其贡献,驱逐出国,永不得入”而已。因为,一来,就为了一个称呼而去打一场战争,太不值当。二来,就算是要打,也难以使军队大规模的渡海。

不过,于夏鸿升来说,所想就很远了。

夏鸿升致力于在李世民在位的期间就打开大航海时代的局面。因为李世民的果决是其他帝王所不能比拟的。面对着无限未知的大世界,夏鸿升相信终唐一朝,唯有李世民拥有可以胸怀那一切未知的胆识和魄力,也唯有他最有去征服那一切的底气。

引导李世民去发现林邑,发现南洋,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