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0(2 / 2)

贞观帝师 石肆 5883 字 2019-03-21

夏鸿升躬身施了一礼,然后又答道:“所谓易者,无非使其师出有名,民心所向而已。若是让突厥先行叩关,边疆告急,则是突厥背信弃义在前,届时陛下大军便可倾巢而动,师出有名。而民心呵呵,陛下,民心亦是人心,而人心,却是最容易动摇的东西了。”

“夏候可有甚子办法就不要再卖关子了,且速速道来,让陛下与老夫等也听听夏侯的奇策。”听了夏鸿升的话,房玄龄捋须而笑,说道。

夏鸿升笑道:“师出有名还是师出无名,说白了就是个谁先动手的问题。战争需要理由,和平时期的战争更是如此。毕竟战乱纷飞是任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战争就需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告诉大家,不是我愿意战斗,而是我有不得不动手的原因。臣以前从一本孤本上看到过,在东方海外之地有一弹丸小国,此国民生性残虐,曾想要发动战争,攻伐邻国,苦于没有借口。于是暗中使人着邻国兵卒衣物,趁夜焚毁边城良田数顷,掘断管官道。翌日前去质问,又借口有一名兵卒失踪,要入城寻找。邻国将领自不答应,其人便以此为借口,向邻国用兵。如今陛下要师出有名,便要引突厥先行动手。突厥如今内忧外患,百姓离心,此时最是需要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其百姓之注意。陛下可暗中沟通薛延陀等部,许其承诺,增其底气,使其肆扰突厥。又暗中与突利互通曲款,迫使颉利挑起事端,攻伐大唐。如此一来,我大唐便有了对突厥动手的理由。具体如何操持,如何迫使突厥来攻,陛下及诸位大人比微臣更有谋略的多,自不需要微臣多说。”

夏鸿升躬身一下,又继续说道:“至于民心所向陛下,有句话虽不中听,微臣却觉得十分有道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却道义之外,世间最能操控人心的,就是一个利字了。百姓不愿意战乱,是因为战乱会毁掉田地,会危及性命,这损害了百姓的利益,所以百姓不愿意发生战乱。四海升平,安居乐业,百姓不必担心朝不保夕,不必担心吃不饱、穿不暖,这是百姓所获之利,故而百姓都愿意过这种生活。如今,若是能够让百姓因为攻打突厥而获得利益,取得好处,那百姓就不会再反对攻打突厥,就会转而支持陛下攻打突厥了。”

“夏侯此言差矣”魏征走了出来,对夏鸿升说道:“自古以来,穷兵黩武,耗损民力,百信离心,天下大乱之事常有。前朝繁盛无匹,而炀帝举天下之兵三征高丽,除了落得个民变四起,国灭朝亡之外,又获了什么益前汉武帝杀灭匈奴,征伐半生,除了致使百姓不堪重负之外,又有何利之有圣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夏侯以利而驱天下之民,岂是君子所为”

呃,咱们讨论的该怎么让百姓欣然支持朝廷动兵,攻伐突厥,怎么又跑到君子小人的辩论上面了夏鸿升看了看魏征,战争就是诡道,就是要胜利,讲什么君子。讲君子的那叫友谊交流赛,不叫战争

第238章战争之益

战争不是比赛,讲究公平公正公开,战争就是为了胜利,想法设法的为自己谋取胜利,谋取利益。

于是夏鸿升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魏大人,您读过圣人之书,听过先贤之言,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知道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反是。可那些百姓呢他们大多数连字都不认识,不晓得什么君子之言小人之行的,不晓得什么圣人先贤的。他们只知道种田可以获得粮食,粮食又能果腹,于是他们便辛勤劳作,种植庄稼。若是没有这饱腹之利,谁又会去事话农桑――怎么就没见过有人去种植狗尾巴草呢利是恒久存在的,是驱使人们做出某些事情某些行为之根本动力。而道义则是对自我的约束。正因为我们深受圣贤教导,懂的君子与小人的道理,所以我们才知道不能见利而忘义。小到百姓辛苦农桑,是因为饱暖之利,大到荡灭突厥,是因为安国之利,这怎的不是一个利字如今能灭突厥而利百姓,又有何不可”

“即便如你所言,所利者且先不谈,可战乱纷争又有何利可获你可知道,一旦朝廷作战,军府男丁召而入伍,青壮劳力充入军中,田地无人耕种,百姓却仍需缴粮纳税,负担更甚,得到了什么好处反而是战祸越多,百姓越苦,朝廷越穷,天下越乱,又何利之有”魏征据理反驳,那副较真的样子一点儿也没有平日里对待夏鸿升时的亲切劲儿了。

夏鸿升也不愿意在这时候妥协,于是又说道:“的确,魏大人说的很对,不良的战争会让国家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苦,一如当年隋炀帝三征高丽的战事。可要知道,战争不仅仅只会消耗财富,还同样能够带来无数的财富。咱们就拿突厥人来说吧,突厥人为何会屡屡南下犯我疆界,生杀掠夺是突厥人闲着没事所以活动身体的么还不是因为通过南下叩关。突厥人可以得到不少的财富劫掠了男丁,回去可以充当奴隶,替他们耕种干活;劫掠了女人,回去可以被他们肆意蹂躏。增加他们的人口;缴获了兵器,回去可以分发给战士,让他们再去劫掠更多的东西回来。突厥南下,战胜了固然可以侵占更多的土地、良田、马匹、人口就算是战败了,中原之国也会为了彰显圣人恩德。不仅不予以惩罚,反而送其金银牛马,这又获得了一大笔的财富。正是因为南下叩关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好处,所以突厥人才屡教而不改,草原上人人都愿意作战,愿意去攻打、劫掠大唐,不仅不害怕,还以此为荣,谁能劫掠的多,谁就是勇士。这就是战争给突厥人带来的财富。魏大人何以说战争不能带来利益好处呢”

“讲下去,朕想要听听,夏卿如何使我大唐百姓,从攻伐突厥之中获得好处。”这一次没有等魏征开口,李世民便接下了话头,问道。

夏鸿升躬身行了一礼:“是,陛下。突厥人能够掠夺,咱们的军队也能掠夺。战败了突厥,可以掠夺回来大量的牛羊。这些牛羊完全可以分给出征的军户,以其功劳大小。分于不同的数量。等战争完毕,军户们卸甲归田,便可牵回去牛羊数头,牛可以耕田。羊可以果腹,皮可以制作衣物,马可以再上战场。战败了,突厥的土地就也是咱们大唐的了。完全可以迁民过去,只要愿意迁过去,就给他几十头牛。几十头羊,给他几十亩地的,不愁没人愿意去。如此一来,突厥之地全都为我汉民所用,俨然大唐又一道耳,几代人之后,谁还知道这片地上曾经有过一个突厥根本就没有突厥啦有的只是大唐的一个道,哪里还会有犯边叩关的事情”

夏鸿升向太极殿中的一干大臣们朗声继续说道:“那您可能要问我了,那那些突厥人哪里去了陛下,突厥人屡屡犯关,烧杀抢掠,罪大恶极,且不思悔改,是断然不能放了他们的,不然就是放虎归山。所以这些突厥人咱们不放,百姓不是要服徭役么开山、修路、采矿、做工、建筑这些都是需要百姓劳力的地方。突厥人身体强壮,力气大的多,咱们为什么不能用这些突厥俘虏去代替了百姓了徭役繁重、劳累的徭役交给俘虏去做,百姓只需要做一些不太重的徭役。如此一来,百姓的负担就极大的减轻了啊。百姓富裕了,有田有地有耕牛,还不用服徭役,那就真的安居乐业了,就心满意足了,还会有所怨言么有了这么些好处,还会反对朝廷的战争么不会了,百姓从战争中获得了实打实的好处,尝到了甜头,就不会再反对,再抱怨,说不定还会盼望着朝廷再同谁赶紧开战,通力支持朝廷胜利,然后获得了土地分给他们,获得了战俘替他们服徭役。这样的战争,岂不是越打百姓越轻松,越富裕。百姓富裕了,国家也就富裕了,百姓也同国家更加一心了,这样的国家还会有敌手么所以就更加容易取得胜利了。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样的战争才是有意义的战争,才是一个国家应该做到的战争陛下,内圣外王,圣人教导我们的道德良善与仁义礼智信,是针对咱们自己人的,可对方若是敌人,那便要行那王霸之道啊”

太极殿里面鸦雀无声,众人都惊愕的看着夏鸿升,他说出来的话实在是太令人震惊了,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过,战乱居然还能够有如此般往好处的作用。可一时间又觉得夏鸿升说的很有道理,突厥人――不止是突厥人,还有曾经的匈奴人,曾经的铁勒人,曾经在那片草原上称霸的所有人,他们为什么都那么喜欢劫掠汉人城镇以至于不管被打的多狼狈,被杀的多惨绝,甚至于不管是谁在这片草原上当了家,就都改不了劫掠中原的毛病今日听了夏鸿升之言,方才惊觉恍然,果然如此,每劫掠一次,每战争一次,就能够让他们获得许多的好处,正是这些好处,驱使着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