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子也要入宗族族谱的,而且义子也拥有继承权。
当然,这个需要双方同意,不是你愿意认,对方就愿意收的。
而认叔父,就没太多讲究了。
一般只要与父辈关系特别好,都可以叫叔父。
另外,叔父之称,可以当做名义上的称呼,也可以给予实际的好处。
不过汉人重名义,只要同意,一般都会给予实际的帮助。
赵风思考良久,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同意。
毕竟这事来的太突然,让赵风有点措手不及。
如果同意,那么刘和以后就是自己的侄子。
而通过此举,也可以告诉其他诸侯,赵风与刘虞的关系,那是相当好的。
简直就是亲如兄弟
只有这样,刘和称赵风为叔父,才能说的过去。
既然赵风跟刘虞关系那么好,那么赵风替刘虞拿回幽州,然后交给刘和,就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简直是合情合理。
毕竟,目前的大汉,还是刘氏的大汉。
赵风就算以后打下幽州,在幽州牧的人选上,也是要耗费心思的。
冀州让赵云来担任冀州刺史,因为赵云乃是赵风的亲弟,所以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又有谁,没有帮助过,自己的亲戚朋友。
而到时候如果赵风任命自己的麾下,来担任幽州刺史、或者幽州牧,那么肯定会引起波澜。
虽然公孙瓒、袁绍、袁术都这么干过。
但这些人的失败,或许也跟他们这么做有关。
后世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
公孙瓒、袁绍、袁术,强大的时候,这么做,看上去好像没什么。
但无形中,肯定会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在击败公孙瓒后,赵风表刘和继承刘虞幽州牧的位置。
那就没什么麻烦了。
就算有,那也是针对刘和的。
考虑到了所谓的好处。
自然也要考虑坏处。
那就是,如果赵风应了刘和的叔父之称,那刘和稍后请赵风出兵相助时,赵风就没有太多的借口推辞了。
这样的话,原本想让并州、冀州,休养生息一段时间的方针,就需要进行修改。
当然,就算要出兵帮助刘和,肯定也不是立刻出兵。
所以大致上,也不用修改太多
第八百二十七章动乱再起三
既然有了决断,赵风坦然的笑道:“刘贤侄前来,所谓何事”
赵风这么说,算是承认了刘和,是侄子的身份。
虽然这个侄子,比赵风还要大上一些。
刘和听后,眼中精光一闪:“公孙瓒诬陷我父亲,还下辣手残害了我父亲。”
“我父亲乃是朝廷重臣,哪怕真的犯下了滔天大罪,也应送往长安,由陛下来决断。”
然后对赵风行了一长揖:“恳请赵叔父为我做主”
公孙瓒当初诬陷刘虞之前与袁绍合谋要当皇帝,然后胁迫使者段训,将刘虞斩首,并打算送首级到长安。
只是在途径河间国时,被赵风暗示河间王,派人给劫走了。
所以,刘和的话,没有说错。
刘虞身为封疆大吏,朝廷高级官员,不管犯了什么法,都需要由皇帝来判决。
当然,这是正常情况下。
只不过现在,乃是动乱的年代,一切都是以兵权来获取话语权。
公孙瓒虽然做的过分,但好歹还给刘虞扣了一个造反的帽子。
哪像孙坚,直接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
不过,如果有另一个拥有兵权,拥有极高话语权的人,愿意插手此事。
事情的发展,自然又不一样了。
何况赵风还是紧邻幽州。
之前就打算,打着替刘虞翻案的名义,来占据幽州。
如今刘和来找赵风,从大义名分上来说,那自然更加合适。
赵风点了点头,做了一个伤心的表情:“伯安兄被陷害致死,我亦非常痛心。”
“自然要替伯安兄正名”
刘和听后,面露喜色,不过马上就收敛起来:“多谢赵叔父成全”
赵风点了点头:“详细说说出兵细节”
刘和对赵风行了一揖:“喏”
然后非常快速的,说出了到底该如何出兵。
从这出兵细节上来看,明显是早就有所规划的。
那么赵风有理由相信,刘和之所以愿意认自己为叔父,肯定是受到刘虞旧部的唆使。
这其实也是借势。
不然无缘无故的,赵风为什么要去帮助刘和
而既然赵风愿意替刘和出头。
那么事成之后,幽州牧的位置,自然会由刘和继承。
哪怕赵风不去上表,刘和也可以自己发声。
所以,赵风直接对刘和,发起了天赋能力。
看完后,赵风发现刘和能力一般。
赵风之所以要查看刘和的能力,是因为需要知道,刘和的能力,到底如何。
这样才能确定,自己以后到底该如何对待刘和。
如果刘和能力出众,那么赵风就需要防备一下刘和。
免得在以后征战天下时候,幽州突然出现乱子,然后从背后给赵风来一下。
如果刘和能力一般,那就会好掌控一些。
毕竟,刘和当了幽州牧,刘虞的旧部,自然都会向着他。
说完出兵细节后。
赵风看向熊大:“带刘和下去好生安顿。”
熊大一拱手:“喏”
说完,便走到刘和身边,然后伸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公子请”
刘和点了点头,然后对赵风行了一揖:“侄儿告退”
说完,转身便退出了议事厅。
等刘和与熊大走后。
田丰才开口道:“主公真打算助刘和,拿下幽州吗”
赵风笑道:“元皓兄以为,我们拿下幽州后,上表谁为幽州牧比较合适”
田丰听后,沉吟了下来。
因为赵风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
如果从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