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5(2 / 2)

三国我当皇帝 幻星虎 12386 字 2019-03-21

“想来这些反贼余部,如今也应该降散了。”

赵风罢了罢手:“那就是没有确切的消息。”

“只要没有确切的消息,说道路已经通畅。”

“我就不会说的。”

“我想你们也清楚,此事事关重大。”

“我不可能轻易开口。”

接着,赵风挖苦道:“我听闻刘都尉的老同窗公孙瓒,如今已经升为降虏校尉了。”

“想来,刘都尉立功心切,我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备一脸泰然道:“正是”

“伯珪兄不但被敕为降虏校尉,还被封为都亭侯。”

“由此也可以知道,道路确实已经通畅了”

魏攸笑着接道:“我们就知道,九门令会这样说。”

“虽然常山国、巨鹿郡的道路没有通畅。”

“但是河间国的道路已经通畅了。”

“九门令只需派人从蠡吾,走河间国武垣、中水,自然可以派人去往洛阳。”

“只需稍微绕一段路而已,派快马的话,耗时最多多上一日。”

赵风暗自感叹,就知道这些人,是有备而来的。

沉吟了一下:“也罢”

“那我就直说了。”

“不过,诸位要保证,此事不能走漏出去。”

在几人的再三保证下。

赵风把王子刘稚的事情,大概说了一下。

当然,把自己私自拿用王旗的事,改成了刘稚主动交给赵风的。

理由就是刘稚希望赵风,早点收复中山国全境。

这样赵风私自用兵的事情,得到了解释。

动用王旗的事情,也得到合理的解释。

魏攸听完,点了点头:“此事,确实事关重大”

“我等这就回去禀报主公。”

“告辞。”

刘备、关羽、张飞,分别一拱手,同声道:“告辞”

说完,几人转身就走出了议事厅。

等刘备几人走后。

赵风自语道:“赵狗蛋,希望你现在,已经到了洛阳。”

“我已经拖延了这么些时日,足够你抵达洛阳了。”

赵风虽然提前一个半月,安排赵狗蛋前去洛阳。

但是其实也没快多少时间。

如果是道路通畅的情况下。

起快马赶去洛本用不了三天。

就算从河间国绕道,也最多四天而已。

耗费这么大的力气拖延时间。

其实也就是为了争取这几天的时间而已。

如果赵狗蛋中途出了意外。

就白瞎了赵风的一番苦心了。

赵风沉吟了一下。

拿出毛笔和空白竹简,开始书写了起来。

写了两卷一样的竹简。

写好后,对典韦说道:“典韦。”

“传两名哨骑进来。”

典韦一拱手:“喏。”

说完,就走出了议事厅。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第二百四十七章敕官封爵

没过多久。

典韦带着两名哨骑走了进来。

赵风直接开口对左边的哨骑说道:“拿这战报,骑快马,送到洛阳大将军府。”

“从常山国,走九门、真定、都城元氏、房子,然后直接进入赵国的路线。”

哨骑接过战报,一拱手:“遵命。”

说完,就走出了议事厅。

赵风沉吟了一下,看向最后一个哨骑,开口道:“拿这战报,骑快马,送到洛阳大将军府。”

“从蠡吾,进入河间国武垣,再经过中水、乐成、弓高。”

“到弓高后,你自己判断下形式。”

“如果清河国道路通畅,就进入清河国的广川。”

“如果清河国道路被阻,就进入渤海郡的修县。”

哨骑接过战报,一拱手:“遵命。”

说完,转身就退出了议事厅。

赵风安排这两路哨骑。

一是,用来迷惑刘虞的人。

二是,万一赵狗蛋出了意外,现在都还没到洛阳。

这两人也可以补上。

时间缓缓流逝。

转眼就过去了半个月时间。

这天。

一守卫快步跑进议事厅,一拱手:“报”

“赵狗蛋带着朝廷官员抵达南门了。”

“赵狗蛋说,有圣旨下达”

赵风赶紧站了起来,对典韦吩咐道:“典韦。”

“速去派人准备案台、香炉。”

“对了,再派人,把赵云、田丰、张武、黄邵,叫来。”

典韦一拱手:“喏。”

说完,快步走出议事厅,去安排事情了。

迎接圣旨,可不是儿戏。

至于把田丰、赵云等人都叫来。

是因为,既然是赵狗蛋说的有圣旨下达。

那就应该是好消息。

如果是坏消息,赵狗蛋也没机会透露了。

估计连洛阳都走不出。

即便逃脱了,也肯定会提前派人来通知赵风。

案台直接摆放在县府大院。

一进门就可以看到。

赵云、田丰、张武、黄邵等人,也陆续赶到。

还没来得及寒颤。

一守卫跑了进来,一拱手:“报”

“最多一炷香时间,朝廷官员就到了。”

赵风点了点头,大声道:“好了。”

“按照官位大小,全部下跪迎接圣旨”

赵风说完,率先面朝大门,跪了下来。

中间隔了一个案台。

田丰、张武、黄邵,跪在赵风后面。

典韦、赵云、苏由,跪在田丰等人的后面。

不一会,一行五人,走了进来。

为首之人看到这架势,笑道:“不错。”

“挺懂规矩的。”

“咱家也就直接宣读了。”

说完从怀里掏出圣旨,打开来。

念道:“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接着把赵风的功绩念了一遍。

主要就是收复中山国的战功。

至于王子刘稚之事,只字未提。

“敕封赵风为中山国相,赐封昔阳亭侯。”

“中平六年,四月初五,制曰”

赵风听后,